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紫砂壶的考古发现(二)

紫砂壶的考古发现(二)

时间:2010-07-23 来源:紫砂之家

  2005年的8月,我们在宜兴市川埠潜洛乡发现古窑址出土的紫砂穿心铫(煮水的容器)。遗址通窑全是烧的统一品种装在掇罐里烧成,产量很大,穿心铫与时大彬的茶壶在明代万历年间曾为流行时尚,而这只紫砂穿心铫的提梁做法类似于吴经墓葬提梁壶,从金属煮水器仿制而来,把梢有琢磨的痕迹。从相同器物的盖残片看,在一片突出的泥片上加一道简易的圆形子口。它的材质较吴经墓葬壶纯正,而制壶工艺仍属圈围缸瓮之法,而非打身筒成型,是晚于嘉靖吴经墓葬壶、早于万历时大彬壶的明末产品,也是紫砂壶最早是用以煮水煮茶的器皿例证。
  早在这只紫砂穿心铫出土之前,1991年江苏省无锡市南禅寺出土了明代失盖紫砂壶,它的特征是平肩,底平,呈鼓形,无把,肩部有四系,器壁较薄,内里可见中腹处黏接胎痕,材质较粗,内杂有飞釉泪痕。造型匀称,肩上四系与角状平嘴的配置协调得法,整体风格大方沉稳。专家学者对比有比较一致的结论,与出土于南京郊外的吴经墓葬提梁壶有十分相似的特征:胎粗、黏接胎痕、飞釉、无铭款等,可以认定此是明代早中期的紫砂器,是供春时期,即明正德年间的物品。
  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镇蠡墅村羊角山发现了一处古窑址,于“新建窑”窑墩四周发现有大量早期紫砂及瓯窑器残片,早期紫砂器形主要有壶、罐两大类,以壶类为大宗。这批什物资料为了解宜兴紫砂和瓯窑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南京博物院组织部门专家对此进行了发掘,并由宜兴陶瓷公司《陶瓷史》编写组编写并发表了一份《宜兴羊角山古窑址调查简报》。
  2006年起,南京博物院对宜兴紫砂烧造的中央窑区的蜀山西麓和南麓的窑址进行了长达三年之久的考古发掘,各个土层中的出土器物时代特征显著,是很好的断代尺度器,时间上大致可分为清代初期、清代中期、晚清至民国时期。在出土的器物中,也发现了小规模的明代崇祯时期的紫砂陶片及陶质器物形制,而明代以前的地层中,没有发现任何紫砂壶的痕迹,这就可以初步断定,紫砂壶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朝中晚期。出土的紫砂壶陶片,其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制法、高提梁的口沿形制等,与南京中华门出土的吴经墓葬壶相同。这也为明代中晚期紫砂的生存状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