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顺法,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四海壶具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宜兴紫砂艺术馆顾问,江苏省陶艺专业委员会会员。1968年生于宜兴蜀山,1982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学艺,拜邵大亨第三代传人邵新荣为师,1984年拜上海著名陶艺家许四海为师,1989年进上海四海壶具博物院工作,结识一批海派书画家,也练就了鉴定老壶的本领,并在电视剧《紫玉金砂》中担任技术顾问。1992年成立个人工作室“集艺阁”。作品《葵八瓣壶》、《宝菱壶》、《吉祥如意壶》等屡获大奖,为博物馆、艺术馆及收藏家所收藏。
在广大网友、壶迷、藏家和读者的投票过程中,高级工艺美术师黄顺法先生这位当今紫砂界的红人,在这次2009最具升值潜力“十家”文化紫砂人评选活动中,其得票率高得几乎可以直接晋级为“十家”文化紫砂人之一。然而,黄顺法凭什么在紫砂界和广大投票者那里如此的备受青睐?黄顺法凭什么首当其推为“十家”文化紫砂人之一?这主要缘于他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以及将其理解转换为紫砂作品而传播开来的能力。
如果不是这次活动的机缘,恐怕我们所有喜欢黄顺法先生的壶迷、网友和读者朋友们都不会完全知晓,黄顺法创作出来的每一件作品,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的文化含量,也正是因为有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精髓在其作品里的具体体现,才造就了紫砂红人黄顺法先生首当荣膺“当代‘十家’文化紫砂人”的称誉。
在组织投票和评选过程中,我们对黄顺法先生进行过专访。在讲到紫砂文化备受当今通俗流行文化影响时,黄先生异常激动,他意味深长地说:“不要相信市场上那些流行的商业紫砂产品,真正的紫砂艺术品存在于肥沃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那些不想扎根传统的紫砂从业者,他们只是工艺品商人而已,而紫砂文化的真正意义在于作品是不是饱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髓”。说着,黄先生顺手拿出一把明代宫灯造型的紫砂壶,滔滔不绝地向我们道了出来。
黄先生说:“宫灯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宫灯已经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宫灯还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缩影,它是中国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沉醉于霓虹灯下,看到充满古韵和淡雅气息的宫灯,总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宫灯在明清时期尤为兴盛,而宜兴的紫砂壶以及相应而生的紫砂文化,在瓷器工艺兴盛的明清时期也开始大范围的传播开来。当然,紫砂文化在当时迅速的传播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明代供春,他在实践中逐渐改变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改为木板旋泥并配合竹刀使用,并充分利用泥陶的本色,烧造出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较薄而且坚硬的紫砂壶。正是供春这位民间紫砂艺人最早把紫砂器推到了一个新境界,自此“供春壶”也成为紫砂壶的一个象征,供春便成了中国工艺史上最杰出的代表。”
抿一口茶后,黄先生继续说:“供春当年对紫砂艺术的贡献,主要是从工具与技艺方面的突破,如今几百年过去了,特别是当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紫砂工艺技术在今天来说,已经达到了巅峰造极的境界。而在紫砂文化方面,清代陈曼生自己设计自己绘制的“曼生十八式”开辟了文人参与紫砂壶工艺制作的头,时至今日,文人参与紫砂艺术的创作与研究使得紫砂文化烙上了厚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底蕴。所以,倘若我们正本清源的来传承紫砂文化,那么我们的根在于传统,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再理解。”
黄先生看了看手中这把凝聚着传统宫灯文化与紫砂工艺完美结合而成的紫砂壶,紧接着又说:“据明周高起《阳羡茗壶录》创始篇记载,宜兴紫砂壶起于明代,而宫灯这种古代挂在宫廷里的灯盏,其造型和技艺在明清时代就达到了极致。今天我将明代宫灯造型元素与紫砂传统工艺结合,有着几个特定的意义:其一,以明宫灯作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透射点,可以在明宫灯艺术里找到当时社会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可以直接影响当时包括紫砂工艺在内的艺术思想创作,我借明宫灯造型元素来进行紫砂艺术创作,有着溯源的意思。其二,宫灯喻有光明、繁盛之意。隋炀帝大业元年正月十五时,在洛阳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之后每逢佳节,中国人都喜欢彩灯高挂,这种风俗传至全国,波及海外。而今天,我取宫灯造型于紫砂壶创作,也因借喻宫灯象征光明和繁盛而来的。其三,宫灯制作工艺与紫砂工艺有共同的文化本源,我们可以借与宫灯有关的诸多民俗文化来对紫砂文化进行思考,紫砂工艺的诸多文化价值才会在其间得以显现。只有这样,在创作紫砂壶时,其作品本身就才能赋予厚厚的民族民俗文化在里面。”……
限于版面,本刊不能将黄先生对传统紫砂文化与宫灯等民俗文化结合后的理解一一罗列。但我们相信黄先生已有众多的壶迷和藏家正在向他学习紫砂以及紫砂以外的智慧。透过当代“最具升值潜力‘十家’文化紫砂人的光环,我们今天很荣幸能听到的,是黄先生对紫砂传统文化和中国民族文化的另一种理解,而这种理解所饱含的文化与智慧,我们将无限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