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可心后人朱小华一家

可心后人朱小华一家

时间:2010-07-21 来源:紫砂之家

   朱小华,生于1929年。膝下三子二女,二孙一孙女,重孙也在读书。生长在清贫家庭,父亲朱可心,母亲庄顺嫦以制壶为生。从小为父母做下手,自己用心学,父亲耐心教,从陶艺路上直观地接受艺术的营养,不断进取,在制作上力求精湛,在传统上开拓求新,按照父亲全手工制作,以仿生像生为素材,如大小古梅、碗竹、碗梅等,改装得体。耄耋之年,对紫砂的热爱仍不减当年,构思创作一丝不苟。现今在家和儿子朱维平、女儿朱丽萍、孙女朱令营一起制壶,继续为地方文化的繁荣作贡献。
  朱维平,朱小华三子,1956年出生于宜兴市丁山镇陶艺世家,从小就和泥巴打交道,长大后从事紫砂事业,经祖父朱可心言传身教与自身几十年的壶艺磨砺,在制作上有了自己的风格,作品经常被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

  朱丽萍,朱小华小女儿,1962年生于紫砂世家,秉着对紫砂的酷爱,高中毕业后,放弃高考的机会,毅然进入紫砂工艺一厂,在李碧芳老师的带领和启蒙下,三年徒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后经祖父(朱可心)、父亲(朱小华)悉心指点,对紫砂壶艺有了自己的理解,并一直和父亲一起制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作品有《石梅》、《万年青》、《竹段》等。

 

  一代花货大师朱可心在壶艺上的成就是紫砂界公认的。在与其后人的接触与交谈中,他的为人让我更为敬佩。

  朱可心留下的除了精湛绝伦的名壶,还有三个继承了父辈技艺与风范的子嗣。次子朱小华是其中的典型。随父从艺的朱小华又为家族的紫砂血脉添上了五个后代:朱维平排行老三,朱丽萍最幼。听着两代人聊老祖宗朱可心,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他们语气中对老祖宗的谦卑与恭敬,朱可心的作品在他们眼中就是黄钟大吕,他们的紫砂技艺在老祖宗面前就是皮毛功夫。是什么样的人能够教养出如此毕恭毕敬的子孙呢?也就朱可心了。

 

   朱小华:默默耕耘  孜孜以求

  父亲朱可心给朱家子女留下的实物并不多,更多的是经久不衰的紫砂技艺,连同他的人格魅力,构成子女们视若珍宝的精神财富。朱小华便是在这样的养料中,甘愿在紫砂园地里做一名默默无闻的躬耕者。

  在朱小华的工作间里坐着听他讲过去的紫砂,对着他手中的壶,哪怕是一个壶嘴都能让他很容易就讲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虽然访问的时间比较紧张,我却依旧忍不住地要听下去。他讲着父亲朱可心如何在82岁高龄创作了一把《汉扁》壶,做壶时的父亲与其本身年龄极不相符,“利索的全手工打、回、蔑,气不喘,手不抖,变戏法似的把泥做成壶……”语气间充满敬慕;看着女儿朱丽萍摩挲着那把仿着爷爷的《汉扁》制作的壶,向我们介绍着女儿是如何仅凭借她爷爷留下的壶的尺寸打样,如何一点一点抟陶成型,眼里充满了慈爱。

  朱小华本人也是对父亲的经典作品赞叹不已,对仿制父亲的经典造型乐此不疲,尤其是古梅、碗梅、春梅等以梅为题材的壶作,琢磨着父亲的味道细细打量制作,梅枝苍劲有力,梅花活灵活现,富有生气。同样是梅,却因力度、选料、构思上花了不同的心思而显现出不一样的效果。

  老艺人的创作功力讲究熟能生巧,也已是一名紫砂老艺人的朱小华津津乐道的这些经历同样可以熟能生巧——他从故事中探索紫砂知识,从故事里精进自己的技艺。

  朱维平:做人先行  以壶为友

  与朱小华和他的儿女接触,能普遍感受到他们那种传统的家庭观念,能觉察出他们都是重感情、重血缘、重传承的人。与朱维平交谈,更能明显地感染到这种氛围。问起朱维平对于研习和仿制祖父的壶型是出于何种原因,他稍觉奇怪,可能觉得这还用问吗?古之学人著书立说只求阐释前人并将之发扬光大,极少标新立异自立门户之说,能继往圣之绝学便可,而绝无另行开山立派之心。如今的紫砂朱门,也是此种情形。在朱维平看来,祖父在紫砂上的成就是作为后代的他一生都消化不来的。 朱维平是朱可心众多儿孙中与祖父接触最多的一个,从九岁开始,朱维平就常伴爷爷左右,从认识壶到欣赏壶,再到制作壶,一层进一层,都在爷爷的身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实践到自己的创作中。可以说,他既是爷爷最心爱的孙子,也是爷爷着重教导的徒弟。打小时候起,爷爷言传身教,首先教的不是壶艺,而是做人。到如今,朱维平已成长为一名在壶艺上独具见解,在心性上沉稳宁静的紫砂传承人。

 

  朱维平的作品以竹货为主,基本上延续了祖父的花器风格。他认为制壶的关键在于了解泥性,只有先掌握了材质的特性才能做出合适的、好的东西来。他觉得真正的做壶该如钓鱼一样,是件修养身心的事,不能因经济利益而干扰创作,虽说壶艺创作脱离金钱不现实,但过分重视经济利益会使艺人忘了技艺,忘了紫砂生命之所在。

  在朱维平的眼里紫砂是一门艺术,是经明、清、民国时期发展至今的经典传承。现在,后起之秀众多,壶的造型丰富,工艺完整,其中独树一帜的人很多,将鉴赏紫砂壶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学习的玩壶人也很多。欣赏和丰富这门艺术,对它要有一定的了解和审美概念,方能悟出奥妙,说出道理,玩出高雅趣味。而那些有名望、有深厚底蕴的艺人才是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的。

   朱丽萍:静心养性  德艺双修 

  朱可心的紫砂技艺相当全面,瓶、鼎、壶、盆,假山石景等等几乎无所不能。痴迷于陶艺的他,多次推掉坐上管理岗位的机会,他的心里只有紫砂,留给朱丽萍的除了种种点拨就是对紫砂的一片痴情。

  制壶技艺方面,朱可心对她时有提点。比如,做竹类花货时绝不能背离竹子的自然生长形态,一定要抓住并体现出竹子的特征和灵气。想把花花草草的个性摹画出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勤动脑,多琢磨古画,常到树林里走走,留意身边的一草一木,进而把握住植物的各种自然姿态。

  做紫砂花货中的痈疖,枝梗的转折及花叶卷曲的复杂多变的细部之类,需要运用到很多特殊的器材。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朱可心曾自制不少雕花刻竹的小工具,这些铁制的雕刻器具在朱丽萍做茶壶的桌子上仍然能够找到不少。它们像接力棒一样从祖辈留传到父辈,再从父辈那边传递到朱丽萍的手里。

 

  朱丽萍从祖父身上学到的是如何为人处世,领略到的是紫砂世界的博大与美妙,承继下来的是对于紫砂制作的严谨态度。

  朱可心紫砂作品的气质和韵味如血统般留传到了朱丽萍这一代。

  祖孙三代做壶有一个共同点:每个品种的花货就做那么一两把,做到第三把第四把的时候就没了灵感,雕出来的花草也不再自然。原因是做过的壶里面,没有哪一把是用模型、模具完成的,依靠的仅仅是一双手,几十个金属的、竹制的小工具,所以两把壶即便是塑造同样的装饰画面,心念一动,或是有了其他的想法,画面中的任何一个花瓣、一根枝条都会略有不同。

  传统全手工紫砂壶成型技法是朱家一意秉承的创作方式。

  朱丽萍和父亲、兄长安安静静地在家做着紫砂壶,精心雕琢花鸟虫草,他们是这个年代为数不多的静得下心来的紫砂艺人,他们安守一方天地,用心做壶,不去劳心费神地争职称,不去大张旗鼓地造人气、夺眼球。

  浮华褪去后的真金实银肯定是这些严格要求自己的紫砂艺人们。

  朱小华和他的儿女们在使命感的驱使下仍坚守在祖辈留下的紫砂园地里,他们不敢因为祖辈们的名声在沾沾自喜中荒废他们的心血,更不敢以身破坏祖辈们一生尊爱的紫砂事业。作为朱可心的后人,似乎总有一付无形的担子压在肩膀上,督促着他们坚守传统紫砂的阵地,用一双手,一份心,传承着这门工艺。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