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7-21 来源:紫砂之家
“您出生于紫砂世家,16岁进紫砂厂拜师学艺,这二十几年中有没有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有意思的事情?这个倒没有……我一路走来都很平坦,没有什么高高低低的。”
精彩、幽默、深刻,期待中的答案形式一一落空,甚至有些答非所问,张毅的话多多少少让我有一些失望。带着这种幽微的失望情绪我继续提问,用心品味之余,这平淡人生却不想别有一番风味。
人淡如菊
张毅,1967年生于紫砂世家,1982年进紫砂工艺厂随吴群祥、胡永成学习,后在父亲张树林工作室习艺。先后进陶校、中央工艺美院进修。作品以素器、方器见长。曾参与多次大型紫砂壁画工作。
张毅的经历平平淡淡、波澜不惊,18岁时无缘理想美术学府大概是他唯一带有一点遗憾意味的经历。受父亲影响,张毅自幼爱好书法、绘画、篆刻艺术,儿时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大画家。16岁进紫砂厂后,为了报考美术院校,每日下班吃完晚饭后就开始练习字画,直至半夜12点,白日就兴冲冲地拿去跟周定芳等七位好友交流技艺。18岁报考南艺、苏州工艺美校,专业成绩优异,文化成绩却成拖累,张毅遂无缘心中学府。
谈及往事,张毅云淡风轻:“现在一样可以写字画画,也挺好。”谈到高兴处,张毅还给我展示了他闲暇篆刻用的“宝贝”——印床。平时不忙的时候练练字,玩玩篆刻,张毅的生活悠然自得。
“我已经四十了,看不出来吧?”从履历表中走出来,张毅爽朗的笑声中有一丝孩子似的得意。的确,张毅比实际年龄看起来年轻,样子清瘦,面目平和。或许是生性淡泊不喜多言,或许是他的人生经历就是如此简单,交谈中,张毅形容自己的人生一直强调平平淡淡这四个字。再看到张毅那闲淡自若的表情,不禁想到了这样一个词:人淡如菊。
茶禅一味
谈紫砂,就无法避开茶和禅。翻开典籍,看到这样的解释: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义译为静虑,是制心一处、思维观修之义。
“ 禅我不懂”,张毅说,“但是人生就跟这茶一样,年轻的时候就像泡第一开,看着新鲜简单却没有味道;人到中年,就像茶泡到第二开,尝遍人生酸甜苦辣,人静出尘,色相味俱全;到第三开、第四开,恰如老年,经历沉淀之后平淡却值得回味”。
“我现在各方面的经历都达到比较完整的状态了,刚好泡出味道来,非常享受这样的状态”,张毅这样形容人到中年的自己。
做一个老老实实的紫砂传承者,这是张毅对自己的界定。16岁时,他只想好好做壶,学一门手艺。良好的家庭熏陶,跟着师父刻苦学习,时不时跟同时进厂的妹妹切磋技艺,张毅因此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在历次厂里的工艺评比中,张毅的作品每次都能拿到85分到87分(最高分90),名列前茅的他经过三年的学习,顺利进入父亲的工作室,开始真正独立作业。1983年,紫砂厂里第一次设立了书画、制图课程,张毅正好是这一届学员,专业、系统的学习让原本就醉心书画的张毅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经过10多年的实践,张毅所做的素器、方器大气沉稳、古朴典雅,深受收藏者好评。
张毅同时还是传播紫砂文化的热心使者。2007年7月和10月,应马来西亚收藏家和当地经销商两度邀请,张毅在吉隆坡、槟城、怡保、柔佛四城与当地收藏家交流紫砂文化,并现场表演纯收工制作技艺。经当地媒体采访和报道,张毅在马来西亚掀起了一股“紫砂热”。分享紫砂陶艺,推广茶艺文化,张毅乐此不疲。
在张毅的“圣砂陶舍”看不到多少作品,只有茶桌上摆着一把供春壶,遍身布满树瘿,独嘴和把做得平滑,像是从老根上抽出的新枝,出自经典,却又不落窠臼。张毅功底扎实,擅做光素器,现阶段开始大量做“树形”器,他的作品像梅桩却又不叫梅桩,突破了象形,更加抽象,于细微处有创新。摩挲着这一把独具匠心的供春壶,仿佛触摸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自然、历史、人生的感悟,油然而生喜悦之情。
受朋友马来西亚佛学院院长释继程影响,张毅有时也翻翻佛学著作,以此打禅静心,更深刻地理解人生。
禅宗里面说人活到最后就是三个字:寻常心。我以为这三个字来张毅,最恰当不过。
真水无香
短短一个小时的交谈,我没能从张毅身上挖掘出多少“意义”,倒是感受到一份平和与愉悦。
琢磨张毅这个人,发现他骨子里有些老派,秉承了父亲认真、传统的一面,行事上却更随意、洒脱,紧跟时代节奏。当今紫砂艺术也正是有这样一辈传承了老一代的人格和技艺,才使这门民间工艺兴盛不衰,得以融入社会和继续传承下去。
张毅说,茶壶最终带给人的应该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他希望自己的壶表达性情,跟得上时代的节拍,能给大家带来快乐、放心的感受,给这短暂而琐碎的人生一丝安慰,这就足够了。
老子《道德经》有云:“真水无香,真人,无智,无德,无功,亦无名。” 张毅的平淡、自然、普通、不在意和那一点点特别,都在诉说着“真水无香”之意。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