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7-19 来源:紫砂之家
陶,被谓之火和土的艺术,两者的结合点,就是窑。最早的窑,就是利用洞穴,或者就简单在地上挖一个坑,再用石土围砌起来,在里面用柴草烧缶一类的陶器,这就是“窑”字的由来。这种烧制陶器的方法至今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还可看到。
广义的陶器,根据烧成温度不同,可分为透水又透气的土器,如砖瓦;透气不透水的炻器,如紫砂;透水又透气的陶器(施釉的陶器不透水不透气),如缸罐;不透水也不透气的瓷器,如景德镇瓷器。这些都需要在窑里烧成。
据《宜兴县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宜兴就出现了圆形的升焰窑,唐代中叶开始向龙窑转变,1932年,出现了第一座倒焰窑,但直到1957年,烧烟煤的倒焰窑才普遍取代了烧柴草的龙窑。1965年,以重油为燃料的隧道窑烧制技术出现,到1973年,隧道窑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从1990年代,又陆续出现了推板窑、辊道窑、梭式窑和电窑。随着窑式的变革,烧制时间逐渐缩短,污染逐渐减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生产效率逐渐提高,烧制状态的稳定性大大增强。生产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就是产品实现了标准化。产品的规制,强化了紫砂壶的工业品性,但其自然性、艺术性、工艺性却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消失了,最明显的就是窑变现象不再,而窑变,正是火与泥因缘和合的完美体现。这也是龙窑的独特价值所在。
前墅龙窑,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前墅村,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不仅在宜兴地区,就是在全国,也是唯一一座仍以传统方法烧制陶瓷器的明代古龙窑。本来前蜀龙窑是雌雄双窑,在现窑址东边不到五米处,本来还有一座稍短的雌窑,可惜在1950年前后坍塌了。不同于专门烧制日用陶的大龙窑,也有别于专门烧制紫砂壶的小龙窑,前蜀龙窑在龙窑中属于适中的一种,主要是用于日用陶和紫砂壶的混合烧制,所以体长坡度大。由于日用陶的烧结温度要高于紫砂器,所以只有那些用纯正原矿黄龙山紫砂泥制作的生坯才能进入龙窑与日用陶混烧。所以现在前蜀龙窑烧制的紫砂壶在品种上受到很大限制,只能烧制清水泥、底槽青等优质原矿泥料制作的生坯,而不能烧制烧结温度较低的朱泥,至于那些添加普通陶土、添加化工染料的假冒伪劣“紫砂泥”更是一烧就现形。目前,在丁山还尚存几个龙窑,但是为了保持环境,减少污染,这些龙窑已经不再允许烧制,前蜀龙窑已经注定成为几百年薪火烧制的绝唱。
前墅龙窑目前仍然较好地保存了我国古代龙窑的结构特征和陶瓷器和烧制方法,是研究我国古代陶瓷生产发展的十分难得的实物标本,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2006年5月,前蜀龙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