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7-13 来源:紫砂之家
周桂珍1943年生于宜兴丁蜀镇,1958年进入紫砂工艺厂。早期拜师王寅春和顾景舟先生,退休后假寓北京。40余年的创造糊口生计,使她在紫砂艺术上取得了明显的成绩。1978年由高海庚设计、周桂珍制作的《集玉壶》被选作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的礼品。1989年作品《环龙三足壶》、《之泉茶具》分别获轻工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颁发的“陶瓷美术设计”奖;同年作品《大曼生提梁壶》被南京博物院珍藏。1991年作品《真知提梁壶》入选北京国际艺术研究会。2001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周桂珍个人作品专集》。2005作品《井栏壶》、《沁泉壶》被中国国家美术馆珍藏。2006年《韵竹提梁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2007年作品《集玉壶》入选故宫博物院“紫泥清韵紫砂展”,并被珍藏。先后获得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巨匠、中国陶瓷艺术巨匠、中国工艺美术巨匠等称号。
大匠不雕的风度
周桂珍的紫砂作品大气、宽大旷达、潇洒中也蕴含着女性的奇丽与和美。近代的艺术巨匠中如刘海粟、朱屺瞻、冯其庸等都曾在周桂珍的壶上题诗作画。与韩美林、张守智的合作,更引领了紫砂的新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南京博物馆院、香港茶具文物馆、台湾历史博物馆,都接踵珍藏她的紫砂作品。她所制作的集玉壶,1978年曾被选为邓小平首次访问日本的国家礼品,其制作的曼玉提梁壶则被中南海紫光阁选作陈列工艺品。
她创作的玉匏提梁壶造型取天然形态的大葫芦,壶身丰富丰满,提梁取三叉形藤蔓,而不是纯天然形态。它的加工手法与壶身一致,壶盖取葫芦顶部平剖,壶摘即取葫芦的蒂蔓,壶嘴微弯,如一截短藤。综观整体,造型在似真非真之间,使你一眼就可以感到这是一个大葫芦的造型,但又使你感到这是一件艺术品而不是真正的葫芦,而且周巨匠也并非心于刻意摹真。恰是因为这些匠心独运的手法和艺术处理,才使这件作品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妙境。做这种藤蔓三叉的提梁,前人早已有过,但前人良多作品未能解决好形似与神似的题目,致在壶身、壶盖、提梁与壶嘴的处理上,都不能达到和谐同一、形神兼似。周桂珍的这件作品,不仅造型上的美观适度,而且制作艺术上也是既严谨而又简净,即工细到让你感觉不出它的工细,造型简练、工艺精湛,儒雅大度是她的壶艺风格特征,而“大匠不雕”,恰是这种风度。
十年磨一剑的精神
从1986年到1996年,是周桂珍最艰难的10年,但也是她艺术上拼搏猛进创造了很多奇迹的10年。在这段时间里,她创作了大量的精品,从而奠定了她在当代紫砂事业上的崇高地位和砂壶藏家对她牢不可破的决心信念。她的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永远是不乱的,无论国际市场如何起落,她的壶始终受到藏家的珍视。这里没有任何操纵的因素,完全是因为她严谨的创作立场、不断变化前进的高超的技术和艺术,以及她对珍藏者的强烈的责任感。
1996年以来,周桂珍实现了她的特大奔腾。她创作了掇圆壶、半月壶、如意壶、登柏寿壶、大之泉壶等名作。她的大之泉壶原是高海庚的设计,10多年后周桂珍完成了这把壶的创作。它既是与海庚合作的继承,更具有大胆勇敢立异的意义。壶身采取“之”字形,这已经颇新颖别致了,更妙的是壶身外观是一股涌泉,泉浪末梢倒卷成壶把。自壶嘴到壶把的一条大斜线,统贯全局,令人感到此壶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壶嘴壶身壶把浑然一体相连,无迹可求。无雕琢气,无匠气,线条运用得如斯大胆勇敢,如斯奔放流畅,其实令人称奇!这把壶从工艺上来说,是极其严谨的,从风格上来说,又是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是严谨与奔放相结合、静穆与抒怀相结合的无上妙品,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出神入化的技艺
周桂珍的艺术,具有最显著的两个特色,一个是扎实的功力、严谨的制作,她可以细到毫巅,严到极处。这一方面,可以说她是接受了顾景舟巨匠的真传;但另一方面,她的艺术,又有以往的紫砂艺人所少有的自由气味,她既可以严守绳墨,又可以不守绳墨。她的严守绳墨是由于艺术的需要,她的不守绳墨也是为艺术的需要,为的是要突破常规,独辟新径。因为前者,她可能无愧地称是顾老的嫡派传人,因为后者,她又可以说是顾老艺术的发展、立异、突破,最后达到超越。
因此,周桂珍所做的紫砂壶,造型端庄明快,气韵生动,每件作品都具有光鲜的个性特点:有的深沉而宏伟,如坐、如卧、如潜、如慹,呼之欲起,有的清雅温厚,颇有隐者风度;有的通体气格高古,韵致清绝,令人心醉;有的精制尤穷,神秘非他工之可拟伦也。人如其壶,壶如其人,桂珍完全是大男人气质,不求纤巧,不加无谓的雕琢,她造壶完全继续了紫砂传统造型及工艺制作的精华,并体现着传统基础上再创造的发扬、延伸。
壶艺泰斗顾景舟先辈常常讲,紫砂壶造型难就难在一个非常简略的轮郭线里,把壶身、壶嘴、壶把冗务融为一体,加以组合,并要留意立体造型时三度空间细微之处的体积转换变化。周桂珍为什么这么出类拔萃,除了她独具匠心、心灵手巧的天分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她赶上了一段特殊锻炼机遇。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学徒时曾得到王寅春师傅的严格的制作基础练习,此阶段每次考工评选她总名列前茅,因此她早就是顾景舟巨匠看中的紫砂之材,常给予重点督导,故她的基本功基础特别的扎实。1958年到1960年之际,紫砂壶只有实用泡茶的茶壶出产,周桂珍与其他人一样天天出产一般性的商品壶,而且是计件工资,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仍旧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当真做好每把茶壶,而且比别人做得快,做得好,基本功也得到了锻炼。手熟生巧,这一做就延续了好几年。
宜兴紫砂壶的成型方法是世界独特的制陶技法,它并非概念中的辘轳车手拉出来的,而是根据紫砂泥的延展特性,用拍打黏结的成型方法成型,周桂珍做壶的技艺,已经达到几乎完美的顶级水平,单就她打泥片时敲打的轻、重、快、慢之节奏感很强,非常有韵律,如同一首打击乐曲。她造壶除了对造型完美有自发的完善能力之外,特别注重实用功能。并且对壶体表面加工有如气运一般的神功,使胚体表面光照如镜。她造壶的过程的操纵技法规范、纯熟、柔美,有酣畅淋漓的感觉。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