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是我国特有的工艺品,在国际收藏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它的造型各式各样,“方非一式,圆不一相”,追求的意境与茶道追求的“涤净烦嚣、淡泊明志、超世脱俗”相类似,古拙素雅应是紫砂最高的艺术境界和独特的风格。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热潮依旧轰轰烈烈,但到底什么选上了、什么落选了,多数人并不知道。也许是为了复苏中国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些许记忆,央视全力打造了纪念“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专题纪录片《
年轮》。和者众,但动者少,不少人对“记录遗产”这件事的态度是“参观”,或者是“瞻仰”——对于距离如此遥远的事情,一边高谈发扬光大,一边只做是立此存照。
宜兴的紫砂壶制作技法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人不明白:全国的紫砂壶皆有铺天盖地之势,至少看上去这一物种还远没有到达“遗产”的地步,为什么相关人员依旧如此心急?“市场上的壶多了,说明需要的人多了,说明做紫砂壶有钱可赚了,但这种表面上的‘繁荣’并不能代表紫砂壶制作技法能够被完整地传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周桂珍制作紫砂壶超过50年,在她看来市场对于一种文化或是一种技艺产生强烈的关注,对于保护这件事来说不是坏事,也不是什么好事,“真正懂得紫砂壶的人,有,不多,市场上的反应大多来自盲目。需要廉价,需要‘大师’,好,10元一把的壶,不计其数的‘大师作品’,都有,都说自己是宜兴紫砂手工壶,但问题是哪儿有那么多紫砂,哪儿有那么多会做壶的人,现在不少壶是用模子翻出来的,图的是利润,很省事,但对技法传承来说,太有害了,能想象一个紫砂壶大师连基本的泥条都打不好吗?”
周桂珍始终坚守着传统的紫砂工艺,一年的作品超不过两位数,其中的绝大部分被来自中国台湾或是日本的藏家收藏了,在
周桂珍的记忆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宜兴收购、定制手工紫砂用品的就是这些人,“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藏家对于紫砂壶制作技法的保护和传承产生的是真正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