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恋上宜兴 恋上幸福

恋上宜兴 恋上幸福

时间:2009-09-18 来源:紫砂之家

宜兴,以独特的城市语境,诠释“家园”的幸福含义——

  幸福,是可以呼吸畅饮的生态之美。是把风帘翠幕的团氿水岸铺展成优雅、气派的“城市客厅”,黄昏时可以偎依在山水的臂弯里打个盹儿;是把5.5平方公里的森林搬进城市,清早可以去吸氧、跑步,拍摄那头顶羽冠的戴胜鸟……

  幸福,是把寻常的日子融入温情和诗意。书画、紫砂随时与你亲近;热爱文化的市民自费办起民间馆藏;而周王庙的广场上,社区的银发夫妻上演着时装秀,以此集体庆祝金婚……

  幸福,是怀着梦想坚定前行。把愿景深种在这片土地,种在长三角交通大动脉的黄金节点上,与城市一起迎接高铁时代……

  60年,一个甲子的时间尺度。60年的沧桑巨变足以让你相信,相信一座城市,相信她的信念、坚毅以及包容。

  在太湖西线的潋滟水光里,城市盛开如荷,一切如她的名字般美好:秀美宜人的姿态,蓬勃兴起的活力。

  恋上宜兴,恋上幸福。

  咱把村庄“搬”进城

  前几天,宜城街道南园村50多位村民高兴地坐上公交车,进城参加村里组织的游宜园活动。当汽车驰骋在宽阔的马路上,许多老村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了过去。

  徐福洪今年65岁,是原来的老生产队长,对于路,他有着太多的回忆。他说,解放初他刚上小学,从家到学校只有3公里路,但起码要走半小时,一天两个来回就是2个小时。那时,老母亲一年只给他做一双鞋,为了保护好鞋,夏天他只能赤脚走。直到上世纪70年代,离宜兴城只有4公里远的南园村还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想进趟城,除了乘船,只能靠走,而乘船往返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南园村的村级工业经济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坐在前排的李小红家就是村里较早富起来的人家之一。她说:“记得我们村修的第一条水泥路宽不过3米,长不过1公里。但正是这条路打开了南园的对外通道,我丈夫就是从那时开始跑供销做耐火生意的。”

  公交车快驶进城时,村民的眼前已被绿色填满。李小红说起两年前发生的一件事。2007年的国庆,李小红的丈夫徐来芳出差半年后回到家中,在自家门前足足愣了半个多小时。原来,在他出差的半年中,南园村出资500万元,完成了3米“机耕路”的拓宽工程,10多年前修建的7公里村道全部被拓宽成7米宽,路两边还建了5米宽的绿化带,立起了节能路灯,美丽的南园文化广场也建起来了,这变化怎么能不让他吃惊呢?

  一会儿,宜园到了。村民们一看手表,从南园村到宜园,还穿过市区,才用了18分钟时间。村党总支书记袁根芳高兴地说:“今天带大家进城,就是要让大家感受一下宜兴的发展巨变。你看,这些年来,随着宜兴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加快推进,我们南园村已经真正融进了城市。现在的南园不仅在距离上和城市更近了,而且南园人的生活方式和城里人也没有两样,上班开汽车,住的是楼房,吃的是新鲜蔬菜,许多城里人都要羡慕我们南园人了。”
    咱村的老板特别多

  在宜兴市丁蜀镇查林村,很多村民家的院子里、家门前都停放着私家车,空调、电脑等各式大小家电“走进”了寻常人家……如今,全村村民共拥有小轿车200辆,平均每4户就有一辆,空调拥有率超过 98%。说起查林人的惬意生活,村党总支书记田洪生自豪地说:“靠着党的好政策,咱们村的企业老板越来越多,他们不但个人发了财,还带动全村人一起富起来,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

 

  位于查林村的江苏锡阳研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锡春,本是一陶瓷企业的下岗工人。下岗之后,他抓住国家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从5000元贷款起家,在查林村办起了企业。如今,企业年销售规模达3000多万元,成为国内研磨材料行业的标准制定者,还牵头成立了省级工业陶瓷同业商会,入会企业已近200家,企业的“高性能耐磨产品”被列入省火炬计划。市宏诚电子仪表配件有限公司总经理钱伯春原本是镇里的团委书记,后毅然“下海”创办实业。现在,他的企业已成为全国标牌行业的龙头企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培养出不少“能人”,他们先后自行创办了十五六家标牌企业,一个厂带出了一批厂,使查林村成了知名的标牌企业集中地。宜兴陶瓷管壳厂总经理钱渊,大学毕业后先考取了浙江省公务员,后看到家乡查林村经济快速发展,创业氛围浓烈,便放弃了公职回到家乡,如今,他创办的企业年销售也超过了3000万元。如今,查林这个只有2500多人的小村庄已拥有工业企业130 多家,村子连续13年被评为全市工业“明星村”和村级综合实力“十强村”。

  这些企业的蓬勃发展使该村所有劳动力实现在本村就业,收入稳定,还吸引了3000多名外地民工落户查林村,成为查林“新村民”。同时,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近五年中,村级实事工程投资高达2500万元,让更多的村民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咱家的水缸特别清

  在宜城新华社区,有两口围了护栏的老井被附近居民视为“社区之宝”。社区内78岁的储定一老人告诉我们说:“不仅因为它们能解决附近居民的应急用水,更因为它们见证着建国以来宜兴人喝水历史的变迁。”

 

  上世纪50年代,因为工作调动,储定一全家从农村搬到城里住。“长桥河头挑水吃、家前井里背水喝,热天喝臭水、雨天吃浑水”,这就是当时城区居民喝水的真实写照。井水、河水、“天落水”都是居民的饮用水源。一大早挑着水桶去“长桥头”排队取水,然后用明矾清水,成为了储定一每天的“必修”课。

  储定一家第一次喝上自来水是在1975年。那时候,张渚和宜城相继建成了自来水厂,很多像储定一这样的居民告别了“河头”这个“大水缸”。然而,因为水管覆盖面小,水压不足,储定一家中常备着担水工具,去公共水桩担水吃是经常有的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宜兴各个乡镇都相继建起了自来水厂,家家户户安上了自来水,供水设施先进了,水压变大了,全体宜兴人的喝水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储定一家也终于告别了担水吃的历史。

  时间跨入2007年,一场前所未有的“宜兴市城乡优质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启动,宜兴市委、市政府投资10多亿元,让百万宜兴人都喝上了健康优质的横山水库水。说起现在这个“大水缸”,储定一颇为骄傲:“横山水库的水源可是全国少有的,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1-2类之间呢。现在,不管是在城区、集镇,还是边远的农村,任何一户居民,拧开家中的水龙头,流出的都是甘洌的横山水。现在,我们全家喝的都是自来水。外地的亲戚来我家,都羡慕地说,宜兴,不只有好茶,更有好水!” 说起水源安全,储定一也十分放心。他说:“这两年市委、市政府花了大力气,编制了保护区规划大纲,而且采取强力措施关停、搬迁了水库周围的化工、油漆企业,还投资近4000万元建成了太华镇污水截流工程,并与周边县市建立了横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域联动机制,有这么好的保护举措,我们根本不用担心水质问题了!”

 

    咱家有部“紫砂史”

  西望村是陶都宜兴最繁华热闹的“紫砂一条街”。这里家家捶泥,户户制陶,一抔“五色土”哺育了世代以陶为业的希望村民,这里有甜美、也有辛酸。位于村落一角的范家壶庄掌门人范伟群向大家述说的家族兴衰史,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紫砂近现代史。

  西望村拥有悠久的制陶史,自明清以来就名家辈出,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壶艺大家,代代相传,尤其是民国年间的范大生更具盛名,他集范家壶艺之大成,叫响范家紫砂这一金字招牌。但是20世纪30年代后,连年战乱,紫砂发展陷入低谷,范家也难逃厄运,范伟群的父亲范俊盘和叔叔范俊芝虽然传承着一手好技艺,但也不得不沦落到整日以制作粗陶谋生,实在无米下锅时,只能依靠贱卖祖辈的老家当。“千金易得,大生壶难求”的金字招牌也一度沉寂。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文化艺术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宜兴紫砂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出现新的历史拐点。范家紫砂老字号也随着这股紫砂热再度焕发勃勃生机,屡屡成为紫砂艺苑关注的焦点。

  范家传人们不忘先人的功业,立志要将祖传壶艺在他们的手上传承和发扬。尤其是范大生的三代嫡孙范伟群创办了范家壶庄,使范家壶艺又得以新的发展。范家壶艺不仅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在国外也已声名鹊起。无论是在首相云集的“东盟”博览会,还是在举世瞩目的奥运会赛场,范家壶频频亮相,它彰显的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不仅是范家的,宜兴的,中国的,它更是世界的。

 

  盛世紫砂热擦亮了范家老字号的金字招牌,也给他的传承者带来了实在的回报。这几年以范伟群为代表的范家传人们的壶价不断飙升。在获得滚滚财富的同时,他们积极反哺社会,踊跃参加各类社会慈善活动,至今已累计捐赠财物达200余万元,范伟群还被国家关工委授予“爱心大使”称号。与此同时,他们还陆续通过各种渠道高价收集昔日散落四处的范家老壶,并组建了范家壶艺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紫砂、熟知历史。(徐沭明 李丽 陈丽)

 

来源:太湖明珠网      链接地址 http://news.thmz.com/col58/2009/09/2009-09-17624324.ht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