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3-26 来源:紫砂之家
2008年的8月,市政府历经近一年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了“十名首届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并于2008年12月25日召开大会,正式授予美术大师证书。其中的陶艺工艺美术大师包志宽就是我们汉沽人。他经过近四十年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凭借着挖掘、继承和发展流传于汉沽地区的树桩型陶艺所取得的成就,在众多的参评者中脱颖而出。
包志宽创作的树桩型陶艺品的特点是:构思巧妙、手法自然流畅、制作严谨规整、色泽古朴典雅。将大自然和人为的对树根的风吹日晒、雨侵虫蛀、电劈雷击、斧砍锯割等效果,通过艺术加工充分表现出来,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享受。
1969年,中专毕业的包志宽到汽车水泵厂当了一名工人,但是他在书画方面显示出来的超出常人的天赋和能力,使他很快成为了从厂里到区里的文化宣传活动积极分子,从搞宣传到办展览,凡是写写画画的事都少不了他。
如今,已经退休的包志宽提起树桩型陶艺一步一步的发展,感慨万千。
197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表叔高文魁那看到了“树桩型”陶艺品,一下子他就喜欢上了。于是,他正式拜高文魁为师,开始专门学习“树桩型”陶艺。从那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到今天“树桩型”陶艺伴随他风风雨雨走过了近四十年。
要说让他的人生有了根本改变的还要从1978年《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挖掘传统民间艺术》的文章说起。《人民日报》这篇文章的发表,牵动了他师傅高文魁挽救“树桩型陶艺”的愿望。他向区委、区政府领导提出建议,表述了成立津陶工艺制品厂、将流传于汉沽地区的树桩型陶土工艺发扬光大的愿望,并将他自己所制作的“树桩型”陶土工艺品展示给区领导。通过高文魁的积极争取,最后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正式批准筹建津陶工艺制品厂。在师傅的影响下,包志宽凭借对“树桩型”陶艺的喜爱和执着的精神,冲破了来自厂里、家里和社会的重重阻力,义无反顾地调出了当时各种条件都比较优越的汽车水泵厂,成为了津陶工艺制品厂的主要筹建者之一。
建厂初期,包志宽和几位同样喜爱“树桩型”陶艺的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出口创汇,并且先后安置了200多名待业青年,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创业过程中,包志宽以他的艺术才华和工作能力,很快担任了津陶工艺制品厂厂长的职务。1992年,这个厂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了“模范集体”光荣称号;1993年,包志宽荣获了天津市“八五”立功奖章。
随着对“树桩型”陶艺的挖掘和制作工作的不断深入,包志宽一方面感受到对民间艺术的追求如鱼得水,有了这么好的环境和条件,他可以一门心思地去探讨创作;但另一方面他也逐渐感受到由于自己美术专业基础知识不足,在艺术创作上很难取得新的突破。于是在1990年,包志宽到了天津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学习。有了充分的艺术创作的经历和生活之后,能到专业艺术学院进修学习,学习起来有的放矢,针对性非常强。经过两年的学习,包志宽的艺术创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到了20世纪末期,由于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和体制改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津陶工艺制品厂的生存出现了危机。包志宽怀着深深的遗憾,于1996年离开了倾注了他全部心血、放飞了他追求梦想的地方,调到了天津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
尽管津陶工艺品厂的倒闭对包志宽的打击不小,他却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树桩型”陶艺的追求。从客观来讲,也为他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又提供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到了天津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他有了自己的工作室,这里没有了厂里那些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可以静下心来研究创作,他的艺术创作也逐渐步入了正轨。在继承传统“树桩型”陶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使之成为了天津民间艺术中的一支奇葩。他创作的“碧玉壶” 、“随缘茶壶”、“树桩壶”、“鱼瓶”等作品,先后获得了天津市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中国工艺美术作品优秀奖和天津国际博览会铜奖。
他创作的一些作品还先后出口欧美、东南亚、日本及港澳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德耕公司先后5次订购了1800件“碧玉壶”。“随缘茶壶”在日本一面市,立即引起了轰动,先后有400多人收藏了此件作品的复制品,当时日本媒体就此还做了专题报道。
随着“树桩型”陶艺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与其他民间艺术门类的接触,包志宽发现江苏宜兴的紫砂壶在制作、造型和原料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方面。于是,他先后多次自费专程去江苏宜兴,住在普通的宜兴紫砂壶的制作作坊,学习制作技术。他边学习、边研究,从原料到工艺,不断完善和提高“树桩型”陶艺制壶的制作水平,使树桩型陶土工艺品不断推陈出新。他还先后多次求教于我国制壶泰斗顾景舟先生和广东佛山石湾陶艺大师刘传先生,并得到了真传。就这样,“树桩型”陶艺伴随他走过了风风雨雨近四十年。令他欣慰的是,经过他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如今流传于汉沽地区的“树桩型”陶艺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并被天津市有关部门正式列入了天津地区“传统民间艺术”。
包志宽今年已经过了花甲之年,但他没有忘记家乡汉沽对他的培养。2008年退休以后,他不辞辛苦,在汉沽建立了陶艺工作室,收了学生。此外,他还准备在条件成熟时,协助有关部门在汉沽建起一个文化沙龙和有汉沽文化特色的纪念馆,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包括树桩型陶土工艺品在内的文化艺术品,我们祝愿他的愿望早日实现。
(本文来源:天津日报 )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