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08-15 来源:紫砂之家
老王喜欢品茶,遍搜名茶,也把玩名壶,却总自觉难得入茶之境界。品茶讲求心境,他白日多为公司繁琐事物纠葛,下班来心力几已交瘁,手机铃声仍然响不停,相干不相干的闲话继续纠缠。好容易让心思沉淀,煮水洗杯温壶,冲泡好茶,却往往喝不上两杯,就在淡淡茶香里堕入梦乡。
周末或长假时他常召人品茶,这年头喝酒的人多,高谈阔论者众,能静心品尝茶味人生的越来越稀罕,众声喧嚣中茶往往遭冷落。于是,近几年来老王已不爱呼朋唤友摆龙门阵,平日多对着园圃里不解语花木独酌,只在兴致高时拨电找一两个闲人,品茗大半夜的闲茶。
品茗时老王爱把玩手上小茶壶,这原只是极普通紫砂小壶,数十年茶汤润养下,暗褐红泥色中隐现圆润光泽,竟已有了灵气与神韵,不同于凡品。老王自称不谙养壶之道,这壶纯是无心之间养成,他长年泡茶喝茶,读书时总无意识地双手握壶沉思,壶身渐渐细致光亮,不冲茶时揭开壶盖,也有阵阵让人心神为之一畅的清香。
这是数十年茶香不断渗透壶身、长期积累沉淀的效果,这样的壶就已经有了灵魂,是所有茶人梦寐以求的境界。老王说,养壶是漫长过程,但杀死一把壶却只是顷刻间。某茶友养壶二十年,其壶圆润油亮,视若珍宝。一日家中聚餐后送客,将壶置于桌上,新雇女佣随手把壶与碗碟同浸泡清洁剂里,洗刷干净。茶友无数心血养成的壶就从此废了,不管再冲泡多少遍茶水,令人作呕的清洁剂味道始终驱除不了。
曾读中国前领导人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他在书中引过一个“茶山”的故事:
宜兴有种紫砂壶,用的时间长了,壶中会长出茶山(即陈年茶垢),不放茶叶也有茶味。有位老太太家中有把上百年的老壶,她拿到市场上去卖,要价五钱银子。一位买主出价三两,说过会儿取钱来拿壶。老太太心想,这么一把旧壶卖三两银子,里面太脏多不好意思,于是赶紧把壶彻底洗净,壶里茶山也给刮净了。买主回来一见茶山没了,掉头就走,五钱也不买了。
类似故事以不同版本在坊间广为流传,长年积淀的茶山是紫砂壶的灵魂精髓,积淀愈厚,壶的身价愈高。积淀茶山动辄数十年百年工夫,方能暗香盈壶,但落入村妇愚人之手,或出于功利或因为无知,转眼间成了无人问津的废物。
茶艺流行时曾聆听过多堂茶道讲座,知道养壶有外养、内养之说,必得内修外养,兼收并蓄,才能养出好壶。外养要勤泡茶、勤擦拭;内养的关键是一壶不事二茶,否则养出来的壶品难臻高雅之境。养壶过程必须心平气和,要顺其自然,刻意与急躁养不出好壶。
同理,个人人文素养的形成,一个民族文化的成型,都需要长时间慢慢的沉淀,酝酿,最后才能形成历久弥香的“茶山”。然而,数码年代文化素养总上不了架,那些积得又沉又厚的,往往被当成历史残余渣滓,你一刀我一刀地把“茶山”刮得干干净净。许多陈年文化茶壶在无声中相继被废被毁,留着雅致、干净而没有灵魂的壶,供人参观,存照纪念。
这年头啊,五千年文化的积淀终究敌不过浮夸的声光表演,当我们抛开《水调歌头》的沧桑与悠远,集体钻进周杰伦空乏的呢喃呓语;当老师不再宣讲仁义廉耻,用轻软生活甜点伺候小太子,古雅厚重的过去确实只能藏放墙角樟木箱,让它沉睡五百年。
老王常说,茶艺馆越开越多,但真正会品茶的人却显然越来越少,而懂得珍惜一把好壶、用心去养的更是凤毛麟角。如今,喝茶喝的往往只是一种心境,感觉那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体会苦涩后于喉间暗暗散开的甘香。这是传统留给老去一代无比珍贵的遗产,茶后,我们从不打饱呃,不呛悲音,默默倒出茶渣,去轻轻堆在茉莉花枝下。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