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05 来源:紫砂之家
邵基祖的紫砂壶有哪些经典作品?
邵基祖的紫砂壶作品以其精雅的工艺和优质的材质而闻名。
清 邵基祖制朱泥瓮形壶 RMB 150,000-180,000
朱泥胎质,油润可人,造型如瓮形,盖墙短平内斜,典型功法。清干嘉人俞蛟《梦庵杂着·潮嘉风月记》曰:“壶出宜兴者最佳,圆体扁腹,弩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由此昔日茗泡功夫茶,对于茶器甄选,可有其心法。此壶底钤“邵基祖制”四字方章。
邵基祖,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传其制壶精雅,体坚质净称着,亦以粉彩技术称长。
参阅:《古壶之美》第173页图43,台湾成阳基金会出版,2000年7月;
《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第159页图115,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0年10月10日;
《荆溪紫砂器》第57页图49,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9年4月。
清乾隆 邵基祖制朱泥平盖壶 RMB 40,000-50,000
说明:清乾隆时期文人雅士喜爱书香茶道,不但崇尚宜兴小壶,有能力者更追逐名家制器,一时蔚为风尚。拍品胎质细润坚致,扁圆壶身器形饱满,平盖、短二弯流,壶把秀气,为此时期朱泥小壶之范例。
根据《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载:“清乾隆七年(1742),曾有一批当时宜兴制壶高手承制的精美宫廷御用器,被选入河北承德山庄行宫。参与的陶人有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德馨和邵玉亭等。”依传器所见,邵基祖应为乾隆年间名手无疑。
品相保存完好。
清 邵基祖制朱泥瓮式壶 RMB 100,000-120,000
朱泥为胎,胎体细密坚致,鼓腹饱满,器形如瓮而上下收敛。截盖平齐,与壶身过渡圆融,上设宝珠钮,二弯流短促有力,壶把环扣,内平外圆。造型朴实简洁,做工精湛,器形、材质皆佳,壶底钤印具有典型的乾隆时期印款特征。
据《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载:“清乾隆七年(1742),曾有一批当时宜兴制壶高手承制的精美宫廷御用器,被选入河北承德山庄行宫。参与的陶人名单为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德馨和邵玉亭等。”依传器所见,“邵基祖”应为雍乾间名手邵基祖无疑。
参阅:《朱泥宝记》第130页,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3年8月1日。
清 邵基祖制朱泥壶 RMB 100,000-120,000
截盖,圆珠钮,盖与壶身相连呈梨形,下腹饱满,圈足内收,环把上钤椭圆章款“香”,壶底落款“邵基祖制”。
绍基祖,据《江苏省志 陶瓷工业志》载:“清乾隆七年(1742),曾有一批当时的宜兴陶瓷高手承制的宫廷御用器,被选入河北承德山庄行宫。参与的陶人名单为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绍基祖、邵德馨和邵玉亭等。”依传器所见,绍基祖推为雍干名手当无疑义。
款识:【底款】绍基祖制
【把款】香
参阅:《中国雅趣品录-宜兴茶具》第182页,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中华***十月初版。
清中 邵基祖款紫泥笠帽壶 RMB 77,105-99,135
高身壶体折肩平顺,圆转周正。笠帽形壶盖板沿宽厚,与壶口密合,壶流粗壮上翘,流口宽大,壶把扣于壶身,气势挺拔,制作工艺精湛。此壶泥质细润,色泽深褐,雄浑壮硕,气度不凡。
容量225毫升
邵基祖
清雍正乾隆年间人,传其制壶精雅,体坚质净称着,亦以粉彩技术称长。
邵基祖的紫砂壶作品在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