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20把紫砂竹壶,你见过几款?

20把紫砂竹壶,你见过几款?

时间:2025-02-07 来源:紫砂之家

竹,是紫砂花器重要的创作题材,竹型茗壶已成为紫砂塑器的一大门类。


竹被中华文化赋予象征宗教观念和理想人格、表现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功能,中华民族的内在情感、观念常借竹而得以象征与表现,因而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符号。


图片


在紫砂壶的制作中,陶艺家们积极采用了中国竹的形象。以竹为题材而制作的紫砂壶器象征着中华民族虔诚的情感心理、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热忱的祈望。


现存史料中最早记载宜兴紫砂竹节型茗壶,为清乾隆年间吴骞《阳羡名陶录》中《阳羡茗壶赋》曰:“竹节之清,清贞莫比。”至于造型如何,已很难考证。真正紫砂竹形茗壶的出现,应该比史料记载的要早。


现存传器中,最早的紫砂竹形茗壶为香港茶具博物馆中收藏的陈仲美款束竹柴圆壶,壶底刻款:万历癸丑陈仲美作(即1613年)。



图片

明 陈仲美款束竹柴圆壶


此壶造型是仿自然形一束竹柴,材质为紫砂团泥,呈米黄色,砂质隐现,生趣盎然。形制以年久风残的竹柴组成壶,刻划精细入微。


壶身有竹枝作壶嘴,把手亦拗竹枝制成。整体于平实中见优雅,器形像真而悦目。


图片
图片

清 陈鸣远款 束竹壶


壶呈圆形,以多根竹竿并拢为壶身,束腰,竹形流上翘,夹竹相绕做柄,嵌盖上竹枝作钮,制作看似随意而法度严谨,技艺高超。为束竹壶精品之一。壶身与盖内『鸣远』款及『隺邨』款,壶底镌刻『君子之风,癸未佳月,鸣远制』十一字及『陈』印章画押款。


晚于陈仲美约二百年的清嘉庆、道光年间邵大亨的龙头八卦一捆竹同样以自然竹节形态惊艳世人。此壶由64根竹子组合而成,代表着六十四卦,功能之外又多了一些含义。


图片

邵大亨 龙头八卦一捆竹


此为邵大亨首创名壶,胎泥材质细腻,呈紫褐色,莹润古朴,调砂工艺,壶面砂质明显。以64根长竹段围成壶身,以合64卦之数。


以32根短竹段分成四组,每组8根,结以成足。壶盖浮雕八卦图,盖钮成太极图,颇有匠心。


壶流壶把饰以飞龙形象,制技精美,含义深邃。是最具有中国传统设计“道法自然”,可谓一壶掌乾坤,是抽象与具象的完美统一,堪称紫砂艺术极品。


图片

杨凤年 竹段


以一段竹筒为壶身,竹枝为嘴、把、钮,并贴以竹叶数片,简洁巧妙,已成经典。


图片

清早期 朱泥高竹段


壶以朱泥为胎,砂质细腻、温润,器表包浆浑厚自然,触感极佳。


以竹为形,壶身作一截粗竹,流把各为一截细竹,其间塑竹节与节点若干。


壶身腰部以一根细竹束腰,颇具点睛之妙效。壶盖微拱,略高于壶口,其上塑一螭龙为钮。


螭龙婉身作盘旋之势,伏于灵芝之上,须、爪、脊、尾皆塑绘的惟妙惟肖,瞪目侧首,仪态威严。


图片

清嘉庆 紫泥描金高竹段


此器紫泥,暗蕴宝光,乃以精炼严选之泥料制作而成。壶身、壶盖、壶流、壶把各处皆模竹节之型,肥瘦得体,韵味极佳。


壶盖内部,工手以明针仔细修饰、整理并开一光洁的喇叭形气孔,似得大亨技法之妙意。


此壶壶身描金绘饰以山水楼台之景,画面华美,极具观赏价值。


图片

清中期 陈荫千制 顺竹壶


壶整体造型仿自竹节,椭圆形壶身,上以竹段为纹由壶嘴连接至壶把,曲线优美,清幽雅致;矮圈足,壶底印钤“陈荫千制”篆书方印。


壶嘴塑成四段竹节曲流,把亦仿竹枝弯曲成形,与壶流相呼应;盖呈椭圆形,作内嵌式,上贴饰竹叶两丛,竹叶大小不一,前后遮挡,颇具写实之风;盖钮亦为竹枝呈拱桥式;壶面砂质隐含宝光,润泽可人。


图片

清 湘妃十三竹壶


此壶以十三竹为壶体,壶体以泥绘手法点绘斑斑印痕,摹仿湘妃竹斑,壶流三弯,壶把若耳,盖为嵌入式,盖纽、壶流、壶把都是仿湘妃竹造型。


整壶呈现出竹文化之意韵,令人读壶思竹,品茶品壶亦品竹。


造型古朴大方、线条简洁流畅、壶体轻薄优雅。体现了清早期文人的审美和艺术造诣。


图片

紫泥十六竹


壶呈椭圆形,朱泥细腻而油润,以十六根竹竿并拢为筒身,束腰,竹形三弯流上翘,夹竹相绕做柄,嵌盖上一曲竹枝钮。


制作看似随意而法度严谨,技艺高超,为清早期竹节壶精品。


清道光年间的自然形态竹节壶,由以往多枝节组成演变成为单一的竹节身筒,有一节、两节、或三节,流、把、钮均为细小竹节,局部贴以装饰,意境更佳。此类茗壶造型简洁、概括、延续至今。


图片

清 陈荫千制 绞竹提梁壶


壶整体造型仿自竹节,椭圆形壶身,竹节围饰弦纹一圈,矮圈足,壶嘴塑成三节竹节曲流,壶把则为两枝细长竹枝缠扭成提梁式。


此壶紫砂泥质较细,颗粒微粗,含黄砂点。


壶底印钤“陈荫千制”篆书方印。


图片

清乾隆 紫泥腰线竹节壶


全器以竹节为题,整体线条流畅,气格爽朗。


其中,以其壶钮最为精致,以圈绕上昂的竹节为之,为全壶精神所系。


图片

清乾隆 “汉章”款紫泥竹节蟾钮壶


此壶以竹节为题,平盖微坡设三足蟾钮为饰,此蟾捏塑得炯炯有神,在光素壶身起了点睛作用,壶形周正严谨,气韵珠圆玉润,体型壮硕,如此高难度制作,而彷如信手拈来,实属不易,无愧为良工佳作。


盖内及把下钤阳文印款“汉章”,用印讲究,文气十足。


图片

乾隆御制荷花提诗壶


此壶以竹节的形象作为壶身、壶流、壶把和壶钮。其式样在传统的竹顶壶造型上添加筋纹变化,并对各个部位进行加工提炼,渐趋完善,制技亦精细纯熟。壶身方中寓圆,饱满圆湛,端庄稳重,有节奏之美。


而壶身上万顷荷田的浅浮雕堆绘装饰,更彰显出此器的皇家出身,与茶之香远益清相得益彰,寓意出淤泥而不染,与竹之高风亮节交错互生。壶盖上一堆绘技法呈现乾隆皇帝御制诗文,其字细如蚊脚,然遒劲有金石之风,工艺令人赞叹。


图片

民国 范大生制 四方竹鼓


壶身方中寓圆,刻隐角竹节纹,饱满圆湛,底、肩、口、盖,呈塔叠砌,端庄稳重,有节奏之美。


立面筋线,自下而上贯通。此壶式样由传统的竹顶壶造型变化而来,竹的造型通贯全器。


壶身、盖皆作四方隐角,流、钮、把塑以竹节形,筋纹肌理极富层次变化,如竹之苍劲挺拔,生气盎然。壶上镌刻铭文:“扫雪开松径,疏泉遇竹林”。


图片

近代 顾景舟 双线竹鼓


壶底为盘状,竹形鼓身,壶身双线,饱满有力。一弯嘴,圆把,桥梁钮,均塑以竹节,盖上贴饰竹叶,竹节刚劲挺拔,竹叶俊秀飘逸。


此壶以竹为形并塑造而成,用线条作为壶体的装饰,表达出秀逸、刚柔相济、丰满厚实的气韵。


图片

朱可心  竹鼓壶


竹鼓壶器型古朴,比例协调得当,壶体颜色变化无常,星光闪闪,极有韵味。做工精良,刻画细腻,刻字工整,刚劲流畅,构图协调得当。将制壶技艺与金石艺术完美结合,体现朱可心大师作品遗风。


图片

吴云根 绞竹提


提梁以两根竹枝缠合一起,既增加了提梁的强度,又使提梁没有臃肿感。并且与壶盖上的“的子”相呼应。因为“的子”也是两根小竹枝相绞合。


壶盖上贴的竹叶也是点题之笔。壶身是“竹段”,以线条表现结构,加强了壶的层次感。三弯竹段嘴,舒展自然。


图片

吴亚亦竹提梁壶


此壶造型意取斑竹,静谧中藏有动势。壶身为圆竹段,竹节壶身采用倾斜的曲线,提梁把手为双枝交叉,其竹稍延长线化于壶身竹节之中,给人以流畅抒怀之感。


一段三节弯竹为流,向外伸展,欲吐香茗。双枝提梁壶把节间交叉富于变化,以明接手法处理,清秀挺拔。


图片

何道洪 五竹


此壶颇具现代设计风格,壶体似一段大竹,四周分立小竹为转折,既独立又融合,壶钮形似主体的缩影,细微之处延伸出一小段竹枝,以三两竹叶相称,形制精巧逼真,更添灵动之气。壶嘴曲势向上伸展,壶把则取直势,曲直相济,即对立又统一。整体观之,处处俊秀挺拔,通体自然若天成,气韵潇洒如君子,廉洁如高士。

图片

何道洪 容竹


竹叶、竹节为意,于嘴、钮、把,立体贴饰,精功巧塑之匠法。整体结构丰腴不臃,大容气度臻显雍容华态。



紫砂竹壶形态虽有不同,但制作方法却基本相同。方器镶身筒,圆器打身筒,一些写实、细腻的为搪身筒。基本成型后,再精加工。装饰方法有模切、印戳、泥绘、彩绘、刻、雕塑、镂空、贴、镶嵌等。


每个时期、每个作者,对所要表现或强调的竹节形态都有区别,有细腻,有粗犷,或多或少都留下了时代的审美痕迹。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风铃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