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为人们所爱,不仅仅在于她蕴含的古朴韵味,也在于它自创立以来,不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形成的丰富装饰艺术美。
即可诗书入画,又可将传统文化融入壶中,这些特色都要归功于紫砂特有的装饰手法,如泥绘、加彩、贴花等等,而有些装饰技艺非常难,多已不再生产。
紫砂镂雕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所谓镂雕,它采用的是一种“镂”的技法,本指物状的镂空之意。
▲ 玲珑八竹壶 清乾隆
镂空装饰手法非常古老,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在陶器上出现了。紫砂镂雕,始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最开始镂空壶只有镂空层,不能装水,只作为生活装饰;至近代,一些制壶工艺师偶作透雕尝试,镂空处有两层胎体,外层为镂空层,内层为“壶胆”,才可泡茶。镂空设计能透气保湿,颇具科学道理,为一大胆创新。镂空紫砂壶造型各异,工艺精湛。其空灵之形态,给人无以言状的美感。
▲点图看细节「史永棠·白虎」
镂空壶工艺繁复,它是四面镂空,然后贴在内胆上,对壶型有一种严格的要求,大多只能方形结构。而方形结构对做壶者来说也是一个难题,它要求线条挺括,片面平整,这就加大了镂空壶的制作难度。
镂空片的结构比较脆弱,稍不注意就会出现断裂,这就需要作者在制作时不仅小心谨慎。四面镂空面相接的要天衣无缝,没有痕迹,而且要注重图案美观,除了要花费心力和时间,对制壶技艺更是一种考验,因此许多制壶者望而却步,工艺上佳的镂空壶,更是不可多得!
▲点图看细节「钱菊萍·段泥小竹编潘壶」
紫砂壶镂雕装饰,明末清初已经出现,康熙朝较为流行。今天此种造型及装饰已较为少见,多用于壶盖、纽等。
紫砂壶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流行于明末清初。所谓髹漆彩绘,主要是在素胎紫砂壶器上髹以朱漆或黑漆,然后再加以彩绘。吴梅鼎《阳羡茗壶赋》记载:“或青坚在骨,涂髹汁兮生光。”▲乾隆 御制紫砂胎髹漆加彩玉堂富贵图方壶紫砂特有的多种装饰手法中,以描金髹漆为装饰手法的紫砂器是最昂贵,最具奢华之风。紫砂壶髹漆彩绘器历史上遗留罕见,因其费工费时,现已不多见。
▲乾隆 紫砂胎髹漆描金加彩 杂宝纹圆壶及底款
清宫旧藏 故宫博物院
▲点图看细节「张志清·花鸟泥绘描金大漆水洗」
剔红,又称雕漆,是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花纹的。雕漆大多用鲜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红”。雕漆常以木质、金属为胎,用漆堆上,少则八九层,多则一二百层,是待漆半干时描上画稿,施加雕刻的一种髹饰技法。
▲清干隆剔红饕餮夔龙纹紫砂胎茶壶
▲紫泥雕漆圆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漆的特性,并能将其用于艺术创作的国家。雕漆,它是用调色后的笼罩漆一层层地涂在漆胎上,积累到相当厚度,然后用刀雕出花纹。雕漆,大貌淳朴浑成,而细部又极精致,具有特殊的质感之美。雕漆始于唐,精于宋元,盛于明清,尤以明代达到了最髙峰。而以紫砂作漆器胎骨者不多见,主要作为宫廷用品,极为珍贵,今天紫砂壶中的装饰已没有再使用剔红来装饰了。
▲宜兴窑“时大彬”款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明晚期
紫砂螺钿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流行于明末清初。螺钿俗称“螺填”、“螺甸”、“甸嵌”、“陷蚌”。是在紫砂胎上髹以黑漆,然后在黑漆上和白色螺钿拼粘,嵌填螺钿。
▲清 黑漆嵌螺钿山水紫砂茶具 (一套九件)
白色螺钿是用蚌壳磨成的细片,它按图案花纹锯成各种形体,嵌粘填进壶漆胎后,与黑漆形成鲜明对照,黑白分明,朴实而清丽,螺片呈天然五彩闪光,可谓巧夺天工。
▲点图看细节「小叶紫檀·螺钿笔筒」
除了螺钿,也有金丝、红木、黄杨象牙、珍珠等镶嵌装饰,所以一般紫砂镶嵌,用料成本相对较高,难度相对要大,完成时间相对要长,是技与艺的珠联璧合,展现造型与装饰的韵律美感,如此紫砂精品,确实“值钱”!
其实,说赚了,除了其本身经济价值外,更多的是独一无二的工艺,是传统文化的承载。正如有些装饰技艺,现在可能只有去藏馆去看了。如有一把,实为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