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14岁时到蜀山南街拜著名紫砂艺人汪生义(春荣)为师学习制壶技艺,与汪宝根、朱可心为师兄弟。旧时紫砂艺人拜师学艺和其它很多手工艺行业一样学徒时要帮师父家打杂,师父也以此观察考验徒弟的天赋和耐性。紫砂学徒通常给师父家先扫地、挑水打杂做家务一些时间后开始帮师父捶捶泥、洗洗泥桨布。吴云根本来就出身贫寒,耐得了苦,白天帮师父打杂帮工,晚上刻苦学艺,加上他手脚勤快,天资聪明,悟性较高,三年满师后就在业内小有名气。汪生义擅长紫砂光素器和竹饰器制作,在师父精心辅导下,吴云根得到真传,打下良好基础。艺成后,吴云根随汪生义受聘于“阳羡紫砂陶业公司”为技工,专制仿古器具
民国四年(1915年),“宜兴利用公司”成立,汪生义等被聘为公司技师,吴云根亦随师进公司制壶,技艺得到迅速提高。然时逢清末光绪后期,内忧外患,百业萧条,紫砂艺人谋生艰难,吴云根凭着自己年轻有体力,他边帮人家做粗活搬运泥坯和窑货以维持生计,劳动间隙依然专心做壶,使自己的制壶技艺不断提升,并逐渐进入紫砂名手之列。
1915年秋,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厂到宜兴请名手到山西做技师发展当地的陶业。由师傅汪生义推荐,宜兴利用公司介绍,吴云根和当时的紫砂名手杨阿时、江祖臣、李宝珍等一起入晋至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瓷工厂任技师,成为民国时期宜兴陶业界首批被外省邀请的技师,历时三年。吴云根在山西不仅充分发挥了他熟练的成型技艺,同时他的聪明才智也有了展现。他用山西当地的窑炉烧制成类似宜兴紫砂的山西陶器。在这期间曾数次为当时山西省省长闫锡山仿制宜兴古壶,制品为阎锡山等收藏。
吴云根在山西平定县任技师三年,不仅传授紫砂陶的成型技术,还利用木炭釉炉窑试验成二次烧成的炉均釉紫砂陶,取得相当不错的“仿均釉”效果。对山西平定的陶业发展起到比较大的作用,并为当地培养出了一批制陶技术人员,成为近代宜兴陶业界向外省传播紫砂技艺的杰出代表之一。 云根 1918年,吴云根回到宜兴蜀山,仍接受宜兴利用公司的订货制作。所制《竹鼓》、《竹段》、《竹鼎》等壶端庄大度,并一度以专制《双色柿扁壶》、《卷柿壶》等为市场畅销。汪生义在家中收授朱可心为徒后,每日必去烟馆抽大烟,有时请吴云根去帮忙制作,吴云根作为师兄,尽力关照师弟朱可心。时朱可心心心念念想学制《鱼化龙》壶,吴云根不但尽力辅导,还将自己收藏的范承甫的《鱼化龙》壶赠给朱可心,当作样品标本摹仿,使朱可心学到制作《鱼化龙》的技巧本领。其时,吴云根所用印款均为“芝莱”、“吴芝莱”、“阳羡吴制”1931年,“省立宜兴职业学校”在蜀山设立“陶工科”,王世杰任陶工科主任,创立紫砂职业教育。不久,“陶工科”单独建校为“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学校”,王世杰任校长,聘任吴云根、程寿珍为“宜兴职校”工场教员兼技术辅导。而后,吴云根推荐师弟朱可心进“宜陶职校”任技术辅导,师兄弟联袂授艺,两人共同总结前人经验,在王世杰校长的支持协助下,以自身的制壶体会为基础,编写紫砂技术教材,为当时的紫砂制作技艺教育做了大量工作。 吴云根性格豪爽,脾气倔强,因数次为王世杰设计的的紫砂出口《咖啡茶具》制作不为肯定而赌气,一度离开“宜陶职校”,先后为“吴德盛”、“铁画轩”等老板制壶。三十年代中叶,吴云根重回“宜陶职校”担任工场辅导,所创制的《线圆壶》、《孤菱壶》、《四方傅炉》等古朴大方、端庄圆润而受到时人的喜爱和收藏。这段时期为吴云根第一次创作高峰期,所署印款均为“芝莱”、“吴芝莱”。 抗战爆发之后,“宜陶职校”停办,吴云根为生活所逼,以窑务杂活搬运泥坯度日,有时亦进山桃松枝,挣“脚夫钱”,亦间歇制壶烧坯,艰难过日子。整个四十年代,吴云根制壶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