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紫砂泥料 >> 探究宜兴紫砂泥料的加工历程

探究宜兴紫砂泥料的加工历程

时间:2024-11-25 来源:网络

宜兴紫砂泥料的加工历史源远流长。最初,开采出的紫砂泥矿坚硬如石,需经过选矿流程,筛选出品质各异的紫砂矿泥,再依据质量卖给泥料磨坊。磨坊主会把这些块状泥料铺在竹席上,历经数月自然风化,直至它们变成豆粒大小的颗粒。接着,这些颗粒会被石磨细细研磨成粉末,而石磨的大小则根据人力或畜力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研磨出的粉末需经过精细的过筛过程,以满足制作不同大小和粗细紫砂壶的需求。然而,这一步骤在早年间带来了严重的粉尘污染,操作者常常全身沾满泥灰,甚至需要光着身子操作。这种生产方式一直持续到1966年,随着机械化粉碎和风力筛泥技术的引入,情况才有所改善。

过筛后的粉末会被放入面缸中,加水调和后制成长方形元宝状的湿泥块,即“生泥”。生泥主要分为“底槽青泥”、“中槽紫泥”和“野山红棕泥”三个档次。对于小批量高档紫砂壶的制作,制作者通常会直接从矿源地购进泥料,并在家中自行研磨,以便根据创作需要调整颗粒的粗细。

紫砂泥料的制备过程中,技术不断进步。从最初的手工舂捣,到石磨人工磨泥粉,再到机械真空练泥,每一步都见证了技术的革新。1958年,宜兴紫砂矿工艺厂成立了粉碎车间,虽然起初仍采用石磨人工磨粉,但不久后就引入了电动石轮碾粉碎机,提高了生产效率。然而,粉尘污染仍然严重。

1962年,雷蒙粉碎机的引入标志着紫砂泥料加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种机器以风力控制颗粒目数,代替了手工过筛,不仅细度达到了100目以上,而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工作环境。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真空练泥机的投产使用更是彻底改变了紫砂泥料的制备方式。湿水后的泥粉经过两次捏练,最终成为供紫砂壶制坯用的“熟泥”。

随着90年代末紫砂工艺厂的改制,原料车间开始由私人承包。同时,丁山地区涌现出数十家小泥料加工作坊。这些作坊虽然规模不大,但各有妙招,且多数采用饲料锤式破碎机粉碎紫砂泥,并配以小真空练泥机练泥。随着家庭作坊的不断增多,制作高档壶所使用的泥料又开始回归石磨粉碎的方式,只不过这次是以电动机为动力。

在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中,“生泥”需要经过锤打才能变成“熟泥”。制坯者将购回的生泥平铺在泥凳上,加入一些已使用过的熟泥泥头,然后用木槌反复捶打近20次,直至横断面发光。这样的熟泥才能用于制作紫砂壶。而在捶打过程中加入熟泥泥头,可以大大减少槌练的次数。

在过去,坯户制坯的泥料通常都是自己捶练的(条件好的会请徒弟、下手或专人捶练)。他们将制坯剩余的边角泥料(经润湿后俗称“熟泥头”)与生泥按七成比三成的比例搭配,用木制榔头重叠捶练。成块的熟泥需要放在缸里陈腐3-4天才能使用。直到1957年前,紫砂壶的泥料开采、加工和捶练都是相对统一的。这种手工制备的熟泥经过手工制成紫砂壶后,烧成时由于泥团粗细悬殊、体积收缩不一,使得紫砂壶外表呈现出粗细颗粒略有凸出、富有滋润光泽的质感,宛如天津鸭梨的梨皮状。而其疏松的内壁则因泥料矿物组成和团粒堆积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婉青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