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细说紫砂壶型——石瓢壶的渊源与演变

细说紫砂壶型——石瓢壶的渊源与演变

时间:2024-11-12 来源:网络

紫砂壶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即那位与西施携手归隐的“陶朱公”,至今已有超过两千四百年的岁月沉淀。然而,将紫砂制成壶的技艺,则是在明武宗正德年间之后逐渐兴起的。自此以后,紫砂壶的制作蔚然成风,名家不断涌现,款式与花色更是日新月异,五百年来佳作频出,技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举世无双。

今天,我们来深入探讨紫砂壶型中的经典之作——石瓢壶。石瓢壶作为紫砂茗器中的佼佼者,历经多位大师的改良与创新,逐渐衍生出了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红华石瓢、汉棠石瓢等多种款式。尽管它们各具特色,但归根结底,都源自同一源头,即清代文人陈曼生所创的“曼生十八式”之一。

石瓢”之名,最早其实为“石铫”。在《辞海》中,“铫”被解释为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从金属器皿到陶器的转变,最早可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的《试院煎茶》诗中:“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轼在宜兴蜀山教书期间,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味道优于铜、铁器皿,于是他便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的形状,设计了一把既有壶嘴(流)又有壶提(梁)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便是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也是最早的紫砂“石铫”壶的雏形。

流传至今的石铫壶,到了陈曼生与杨彭年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趋向于文人化与艺术化。曼生石铫的特色在于其上小下大、重心下垂的设计,使得使用起来非常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顺畅;壶身则呈“金字塔”式,端庄大方,极具观赏价值。与同时期的子沾石铫相比,虽然同为彭年所制,但曼生石铫更显饱满与丰润,而子沾石铫则显得刚烈而古拙,这或许是制壶者个性在壶艺上的体现。

那么,“石铫”何时更名为“石瓢”呢?这要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景舟引用了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的典故,认为“石铫”应更名为“石瓢”,从此之后,人们便普遍称之为石瓢壶了。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婉青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