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1 来源:网络
“西施壶”,其全名应为“西施乳壶”,简称则为“西施”或“西施乳”。这一壶型在紫砂壶的史料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且最早制作这一壶型的,便是徐友泉大师。
早在日本明治甲戌年(相当于中国的清同治13年),研究中国紫砂的学者奥玄宝在其所著的《茗壶图录》中的“式样”篇章里,便提到了西施壶:“式有数样,曰小圆、曰菱花、美人肩、西施乳”。
而在民国年间,紫砂藏家兼紫砂史学家李景康、张虹合著的《阳羡砂壶图考》中,也有关于徐友泉制作西施壶的记载。书中描述徐友泉的作品种类繁多,其中便包括了西施乳壶。
徐友泉,名士衡,字友泉,是明万历年间的人。从供春制作出第一把有史可考的树樱壶到徐友泉的年代,中间不过隔了50-70年左右。徐友泉是时大彬的弟子,因此,他可以被视为紫砂壶史上自供春之后的第四代重要人物。在所能接触到的紫砂文化典籍中,尚未发现徐友泉之前有谁做过西施壶的记载,因此,徐友泉被公认为是有史记载制作西施壶的第一人。
这一说法其实源自明末时人吴梅鼎的《阳羡名壶赋》。吴梅鼎出身官宦世家,与紫砂壶有着深厚的渊源。其曾祖吴仕是明正德甲戌年的进士,官至四川参政。而紫砂壶的鼻祖供春,便是吴仕少年读书时的家童。吴梅鼎的父亲更是把徐友泉请到家中,为其研制紫砂壶。
在《阳羡名壶赋》中,吴梅鼎对徐友泉的技艺大加赞赏,称其为“技而近乎道者”。他详细描述了徐友泉在他家制作紫砂壶的情景,以及徐友泉所制作的各式壶型,其中便包括了“美人”、“西子”,即美人肩、西施乳壶。
如今,我们所说的西施壶,主要是以王寅春、顾景洲所做的西施壶为蓝本。虽然王式与顾式在整体造型上大同小异,但各有特色,前者清秀、后者丰满。然而,无论是王式还是顾式,西施壶的五大造型要素都是一致的:倒把(古称反鋬)、短椎流、乳形的盖子加身筒、截盖以及乳头形的壶扭。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西施壶的独特魅力。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