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陶始于北宋,至明中叶后,逐渐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明未清初,随着紫砂技艺的成熟,紫砂作品千品竞妍、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空前兴盛。乃是紫砂史上最为鼎盛之期。
其间,陈姓家族的工手在此时的紫砂艺苑中,技压群芳,独领风骚,至今后人也难以超越。从其家族一脉传承的代表性人物,"陈鸣远,陈用卿,陈文卿,陈砺成"等辈来看,所制紫砂陶器多构思奇妙,文人气息浓郁,制作技巧高超,每每所出皆为精品,罕见有粗俗之器显世。如此,陈姓家族,可谓是明清紫砂历史辉煌的缔造者,亦可称是明清盛世的紫砂第一家族。明万历时人,江西婺源人,原是景德镇的制壶高手,后到宜兴从事紫砂陶艺。陈仲美款束柴壶他将瓷器与紫砂完美融合,始创“重镂透雕"的紫砂技术。富有创造性的全面陶艺家,作品别具一格,誉之“神品”。明万历十年至崇祯十四年间(1582-1641年),宜兴川埠上袁村人。善仿时大彬、李茂林之传器,有优孟叔敖之肖。信卿款紫泥倭角方壶威严高耸的壶把,曲流则方圆相济,于出嘴处,微屈内敛,能将注水时的弧线化成一弯柔情。(1620-1661),明代天启——崇祯,紫砂壶艺人、陶瓷艺人。做工精细丰美,有《弦绞金线如意壶》传世。陈用卿制束腰金钱钮大壶镂空的金钱钮,全新的创意,俱多的功能性。“远观取其势,近看察其质”,大壶之势应成竹在先,下笔俱在。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壶式高古清绝,书法有晋唐风。陈和之制紫砂壶锦囊壶幽美的腰线,节奏的统一,是那种在“像与不像之间,具象与抽象之外的美”更符合器用美学的标准。字共之。明末镌刻名家。明末宜兴壶艺匠人中,多有请他代镌刻壶款,是制壶人中的书法家,人称“陶中之书君”,也制壶。陈辰制朱砂六瓣葵形旋纹壶花瓣旋纹式的壶体,腹部无明显收敛,显得雍容丰腴。朱泥所散发出的光泽与内在精神,像是一处活水源头,可以源源不绝溢出清泉,挹出净水。明朝天启--清康熙间(约1625—1690),紫砂制壶名家。作品多紫泥,胎薄而工,颇精致。书法有晋唐之风。陈子畦制紫砂壶明万历之前,好尚大壶;万历之后,壶形日渐缩小。明末清初更有陈子畦的“小壶精妙”。明末清初紫砂艺人,其喻为万历年间四大紫砂高手之一,所制紫砂大气典雅,可与同时期“壶家妙手三大”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之作相媲美。陈文卿制紫砂扁壶制壶人都说“砂壶,宜矮不宜高,宜圆不宜方”,这就是更深一层的所谓的“道器并用”了。陈子文款朱砂壶极简的创作风格,只有圆弧和短捷直线,没有激情,没有喧哗。这是匠师长期静默涵养的心境投影。上承明代精粹,下开清代格局。技艺精湛,雕镂兼长,他无穷的创造力为紫砂工艺开拓了更为宽阔的发展道路。陈鸣远制南瓜壶“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如此推举,可见陈鸣远当时的盛名。清代紫砂名家。陈伯芳制风卷葵壶康熙时期的贴塑工艺创造,水波涟漪的壶体,动感自然的纹路,形意粗朴,富有古拙趣味,是当时期的原创妙品。
清早期紫砂名家。陈俊生款贴花竹节纹六方壶贴花竹纹,泥色奇美,形制品清,流把云烟,方圆相济。(约1725-1795年),宜兴人,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或曰陈子畦之子,陈鸣远之弟。工制茗壶,配泥有特长,尤善铺砂,制品浑朴妍巧不让前辈。陈汉文制吉祥壶造型越是简洁,越容易出现瑕疵,所以在造型美学中“简”未必“易”,“繁”未必“难”。陈荫芊制绞竹提梁壶竹有节,故人的处世要如竹节的进退有致。竹子之德、君子之美,后人要如竹叶低首默默,甘于卑下,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陈砺成制大莲子壶最简单理解的美可能就是这种“重复”或“渐层”的“秩序美”,它们都温和地、有秩序地、渐次地娓娓道出。清代乾隆时期宜兴紫砂名工,生卒年不详,工治壶,亦擅碗、盘等器皿。所制精细工整,造型优美。陈觐侯制镂空贴花六方高灯壶清三代作品,造型丰富多彩,制作精良,富丽堂皇,均不惜工本,皇家气派和奢靡之风无尽彰显,紫砂发展由此到达历史巅峰。陈氏家族从明末至乾隆可谓是群星闪耀、目不暇接。这样的精彩纷呈似乎到了清中期却戛然而止,唯有查阅到清末民初的陈光明,其他再无陈氏名手,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 END —
紫砂之家畅销艺人合集
点击下方文字了解更多信息及作品
篇幅有限,待更新···
更多普洱、紫砂壶选购/鉴定/养护等问题
如无专属客服,可添加小助手微信zisha5847
也可长按识别或直接扫下方二维码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