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大家整理了紫砂中常见的36个专业术语,新壶友建议收藏之后慢慢看!推墙刮底指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壶内壁出现凹凸不平时,为了使表面光滑平整,工手们使用工具去进行整理的过程。由于推墙刮底的工艺,在紫砂壶底部形成的一种由中心向四周发散状,如同太阳光芒的线痕。
制作壶胚时,截取壶身上端口盖部位做成壶盖,切口做成壶口,使整个壶型线条过渡自然流畅,外形完整,浑然一体。盖边多与壶口外径平齐,也有大于口径者,即所谓天盖地式。有平嵌和虚嵌之分,平嵌盖的盖口与壶口呈同一平面;虚嵌盖与壶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状。制作壶坯时,在底片上面加上一层足片,将足片中间刳去,形成一道圆图埂作为壶足。
常见于圆形壶,壶底为按捺而成,呈凹陷式弧形延展,周边凸起的部分作为壶足,简洁明了,干净利落。常见于圆形壶,壶底采用三足鼎力壶身,稳而不滞,因其形似“玉乳"而得名。自明清延续至今,最朴素的以底代足,自然平封的一块泥片,使得壶身至壶底一览无遗,形制拙朴,简单明了。“宫廷”一词,特指皇室御用,宫廷器足便特指那些做工考究复杂,装饰雍荣华丽的紫砂足器。直嘴,形制简洁,最具有代表性的器形是石瓢壶,我们常见的石瓢壶基本上都是直流嘴,这也是如今石瓢的一大特点。直流嘴的优势,便是出水爽利。其出水路径最短,比较有力,出汤快,不易闷茶。出水流畅,形似鸟喙,俗称“一啄嘴”,一般为暗接处理。一弯流出水也是非常好的,在造型上更突出线条的转折感,可谓美观与实用兼具。二弯流的出水是抛物线的走势,出水的线条极为好看,流根部更靠下,水压更大,也有利于壶的出水。从壶身到壶嘴有三个弧度,呈反“S”型,也叫“三弯嘴”。为方便握持而设置,具体可以分为提梁把、端把和横把。横把,安装在壶体与壶流成90度的柄,多为粗管状手柄,常见于唐羽壶。端把,置于壶肩至壶腹部位,以两支点作为支撑,形似人耳的环状把手,也叫“圈把”,有正耳式端把、倒把、垂耳、飞把之分。提梁把,一般放置在壶肩或壶壁之上,与水平面垂直,有绞提、单提、双提、叉提、活络提之分。紫砂坯体在制作过程中,把不同泥色的砂粒采用铺、点撒在坯体上,再借用工具将砂粒按压平整嵌入表层,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经过铺砂的紫砂壶若隐若闪,非常好看。紫砂壶壶型繁多,素有“方非一式,圆无一相”的美誉。由于审美和见解的不同,每个人的眼中都有自己最中意的那把壶,或方或圆或花或扁或提梁等等,最重要的是结合自身的喜好和习惯,去挑选最适合自己的紫砂壶。品相是一把壶的精、气、神,摆在你面前使你为之一亮的感觉。结构搭配要合理,壶嘴、口、盖、钮、把之间要比例协调,线条和线条、壶面与壶面之间舒展流畅干净利落。壶内壁与壶嘴衔接处,黏上的半球形小孔,这样的设计能增加更多的出水量,使出水更加爽利。又称“光素器”,多为几何形体,分圆器和方器两种,没有华丽的外表,只有简洁明快的线条。取自然万物作为形,与紫砂壶相结合,运用浮雕半浮雕的手法,以求达到自然仿真的效果。又称“筋纹器”,提取自然界的瓜果、花瓣、云水纹路制作而成,凹凸有致,规范整齐,上下纹路要求严密,贯气合一,极具节奏感。主要用于方器成型的两面相交处,进行抽槽去角的处理,使壶体藏锋匿角,像用凸面刀切除掉合角,壶身块面扩大,产生凹进的弧面,转角更加含蓄稳重。有上下等宽的“直抽角”和上窄下宽的“斜抽角”之别。我国传统刻字的基本刻制之一,是指将需要刻绘的对象凸出来的刻法,更具立体感。我国传统刻字的基本刻制之一,是指把需要刻绘的对象挖空,使其呈现凹陷感的刻法。特指作者的署名,印款有阳文、阴文,形状也各不相同。是紫砂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制壶人用在壶底、把、盖的钤印。但有些壶友要求“左右使力纹丝不动”,认为盖越严实就表示壶的做工越好,这是一个误区!指茶汤浸润紫砂壶,再经气孔慢慢溢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的擦拭,层层积淀,逐渐增厚,最终形成温润如玉.透明发亮的包浆。而透过这层包浆仍可清晰看见遍布于壶体的砂粒。包浆是茶油从壶体中慢慢渗透而形成的光泽,可视作紫砂壶的再生艺术。包浆是有光泽的,但有光泽不一定有包浆。包浆的好坏,取决于泥质的优劣,劣质泥料只有光泽,永远不会产生包浆。灌浆是利用石膏的吸水性,将含有石蜡的泥浆加热注入石膏模中,冷却后将石膏模脱开,便可得到壶坯,经镶嘴、把,并脱蜡后烧制成壶。通常来说是指的泥料的粗细。目数越大,泥料也就越细。反之,泥料的颗粒感就会很强烈。紫砂泥料的陈腐:亦称陈化,古名养土,又俗称困料、困泥和储泥,是紫砂矿泥加工工序之一。刚买回来的紫砂壶,第一次开始使用,准备彻茶前所做的步骤。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去除表面砂屑和土味。详细的开壶教程,查看:开壶,千万别煮!指紫砂壶在日常饮用中的养壶,即按照正确的方法,透过泡养摩挲等步骤,使壶型表面日渐温润,逐渐产生包浆的过程。 如何养壶具体查看养壶,做好这10点就够了!以上36条暗号你知道几条?30条以上算是老玩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