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11-28 来源:紫砂之家
一把紫砂壶在普通人眼里是很难看出有什么特殊之处的:无非都是由壶体、壶嘴、壶把、壶盖、壶钮等几部分组成。但在行家眼里,紫砂壶是另有玄机的!几百年来,紫砂在艺人的手中演绎出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特殊造型,紫砂壶早已脱离了单纯的实用器皿从而拥有一分浓厚的文化内涵。近年,在众多紫砂制壶大师中,一位来自宜兴的年轻小伙“横空出世”,精心的设计、别致的造型、独特的技艺博得四方赞誉,他的名字是:冯群星。
中国是紫砂的故乡,源头就是今天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早在北宋初期就有用紫砂制壶的历史记载,到了明清两代已大为流行,制壶名家供春、时大彬、杨彭年、曼生等都是有名壶流传于世。到了近现代,更是涌现出裴石民、顾景舟这样的大师级人物,把紫砂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今他们的作品均被当作国宝加以珍藏。
欣逢盛世,近二十多年来被国家授予大师、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的制壶艺人就不下五十人,这其中有蒋蓉,徐秀棠、徐汉棠、吕尧臣等老一代大师,而在这些人中,后起之秀的冯群星无疑是引人注目的一颗新星。
冯群星1970年代出生在宜兴市丁蜀镇,是地道的宜兴人。由于家住在被清代诗人汪文柏形容为“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紫砂矿区,所以从懂事开始,小群星就和这“一丸土”有了不解之缘:紫泥怎样陈,绿泥如何碾,朱泥怎样筛……
2003年是冯群星“横空出世”的一年,冯群星创作的《牛盖莲子》在福建(厦门)国际茶文化节精品名壶大赛中获得金奖;同年10月,其作品《浪》在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展中获得银奖;同年11月,作品《相扑》又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获得金奖、《事事如意》获得银奖、《金凤朝阳》、《龙权》分别获铜奖。一个紫砂艺术家在一年之中获得如此多高规格奖项,这在紫砂艺术领域是极为罕见的,轰动是自然的。对于这位年轻人,同行和业界人士更多的惊奇和疑问;他的年龄与成就是如此的不相称!
其实冯群星在进入紫砂行业之前曾学习绘画多年,由绘画学习打下的良好的审美修养无疑对于后来制壶工艺助益良多。而冯群星成功的最重要一点,则是十几年来他坚守科学严谨绝不敷衍的创作态度。就技术而言,冯群星每制一把壶,都要先在心里苦心酝酿、构思,然后有针对性的去选择相应的泥料,精心设计嘴、把、钮、盖等每一个细节,刚刚完成的作品或置于案头、或托于掌中,数日揣摩、数月审度,不满意的作品绝不出手,平庸之作则亲手摔破。在艺术境界上,群星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是一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大美之境。
应该说,群星的血液与灵魂里浸透着宜兴本土浓郁的文化基因,这种基因在不经意间转变成各种造型符号出现在他的作品中。综观冯群星的作品无论是在造型的准确把握上,精气神的构成营造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且有开宗立派之相。群星的获奖作品《浪》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浪》选用上好的底槽青泥料。在造型上大胆突出浪的抽象概念,采用切、挖、填、塑等手法,使整体产生似浪非浪的感觉。群星又将壶盖钮雕成一朵写实的小浪花,使整个作品抽象与具象有机地结合,很好地表达了浪的意境。《紫星提梁》是群星这一时期又一件潜心耕耘所得,被业界专家称之为群星的巅峰之作。
冯群星构思《紫星提梁》已有几年时间,迟迟没有下手是因为他知道,在中国紫砂文化史上,清初邵旭茂、时大彬,近代的顾景舟均以提梁壶立在世间,他们就像一座座大山让世代紫砂艺人难以超越。为了创新,他从1998年开始筹划设计提梁手稿,到了2003年《紫星提梁》面世,这期间撕掉的手稿、打破的各款提梁壶不下几十个……《紫星提梁》的创作,冯群星选用紫泥、底曹青和锻泥调制而成古铜色,以彰现古朴意境;身筒造型取类于建筑上的柱头造型,平添了踏实和稳重;提梁圆扁,曲线优美动人,透出华丽与高贵;壶盖钮雕辟邪神兽昭示福瑞吉祥……冯群星的作品就是这样从点滴细节入手,丝丝入扣,整体布局大气恢宏,同时在细微处又神韵劳逸,令人一壶在手玩味无穷。2004年《紫星提梁》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作品《虹飞石瓢》获得银奖;2004年5月,代表作《牛盖莲子》、《浪》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今年2月,《紫星提梁》又被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永久收藏。
回望群星的创作轨迹,跳跃的思维、生动多变的造型意象、道法自然的技巧中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是构成冯群星艺术世界的重要标志。然而,成绩已成过去,鲜花掌声已是过去的风景。群星知道自己前面还有大山,而且自己责无旁贷地还要“立山”,现实中的群星拒绝物欲与时尚,心如止水,每天仍行走在家与工作室这两点一线间,面对一团泥土,入定入禅般锤、揉、捏、品……为了心中那永远的圣山。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