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3-12 来源:紫砂之家
顾景舟,这位被紫砂界称为“壶艺泰斗”的大师,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近现代紫砂史上的集大成者,一生佳作无数,价虽千万,仍被后人争抢。更有意思的是,顾景舟做了那么多壶,为何唯独不做掇只壶?
首先说说掇只壶的来历。
《宜兴县志》中曾提到一把壶:“一壶千金,几不可得”。这把千金之壶,正是掇只壶。其造型像是把许多球状和半球状堆积到一起,由于掇在汉语里有连缀堆叠的意思,因此,这种造型的壶被称为掇只壶。
为何掇只壶如此之贵?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出自宜兴制壶大师邵大亨之手。
方勤平【 掇只 】编号:40541
邵大亨,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江苏宜兴蜀山上袁人,年少成名。约生于乾隆晚期,殁于道光末年。邵性格孤傲,清介正直,非到其困乏时,虽一壶千金亦不可得。清朝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曰:“有邑令欲得之(大亨壶),购选泥色招入署,啖以重利,留之经旬,大亨故作劣者以应,令怒而杖之,亦不吽暴也。”可见邵大亨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又清朝高熙《茗壶说》载:“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其掇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雅俗共赏,无飨者之讥,识者谓后来居上焉。注权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长注尤古峭。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口内厚而狭,以防其缺,气眼外小内锥,如喇叭形,故无窒塞不通之弊。”
“先生开口不要夸,先做掇只和汉瓦,经典面前比一比,功夫真假壶说话”。任何一位紫砂大师,都是从制作传统壶型、模仿名壶开始的,顾景舟也不例外。
顾景舟天赋异禀,加之勤学善练,年纪轻轻就开始出名。后来被请到上海专门仿制古壶,仿制技艺之高已让人无法辨认真假了。
顾景舟唯崇拜清代大家邵大亨,认为“清嘉道以后一百五十年中,无有超越他之上者”。
20世纪80年代初,宜兴蜀山一潘姓人家出现了大亨掇只壶。潘家晚辈为了鉴别真伪,特请当时宜兴紫砂二厂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来家鉴定,在确系邵大亨真品时提出愿以一壶换取徐的上品两壶。后来徐汉棠又将此事告诉师傅顾景舟。顾景舟一见此壶,真是爱不释手,称赞乃是一件稀世珍品,放在家里几个月,宠爱有加,再三解读。
之后,此事被潘家晚辈知晓,推故此壶不予调换,并立即取回收藏。1986年潘家晚辈要兴建住宅,因经济拮据不得已出让祖传的“大亨掇只壶”。曾任职上海公用事业学校的许四海以3万元的高价买了回来,几乎用去家里全部积蓄。之后两年,有人欲出7万美元收购,破了半个世纪前英国皇家博物馆以2万美元收购宜兴名绅储南强收藏的一把缺盖明代供春壶之记录,但被许氏以“珍品到了收藏家手中,其价格就转换为一种文化价值,出一百万美元也不卖”谢绝。
许四海酷爱搜集紫砂艺术品,期间结识了著名的画家、紫砂收藏家唐云先生。在唐云的鼓励下,1984年许四海辞去公职,到宜兴紫砂二厂工作。1985年在上海和当时紫砂二厂厂长史俊棠倡导成立紫砂协会,举办宜兴紫砂民间收藏展览。1987年建立中国首家自筹民办的茶具陈列馆“四海壶具馆”,大亨掇只壶成为镇馆之宝。
然而时过境迁,直到顾景舟离世,人们期盼的本应有这位大师再现的“景舟掇只”终没有现世,成为紫砂界的一大遗憾。 顾景舟去世前,曾专程赶至上海四海壶具博物馆再看一眼大亨掇只壶,那是最后一眼的痴情。
或许顾景舟正是出于对他最崇拜的前辈大师的敬畏之情,而终究没有仿制,这也恰恰反映出顾景舟大师的专业素养、严谨作风和人生情怀,故而又被后人敬畏。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