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10-30 来源:紫砂之家
宜兴堆花工艺技术是一种美化陶瓷制品的装饰手段,她的装饰手法主要是利用大拇指所表现的搭、搓、撕、揿、行五大技法,用各种色坭在陶制半成品表面进行装饰的民间独特的传统工艺,这种工艺仅宜兴地区有,可谓“冠绝一世、独步千秋”。回溯堆花工艺的历史早在5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时期,原始部落的居民就在手制陶器上用黑红两种颜色的化妆上彩绘各种几何图案和一些简单的植物图案装饰,到东周战国时期的陶俑出现了属陶器时期很早的雕塑,以后又出现了印纹陶器,印纹陶器上的纹样装饰,有些是手捏或拉坯的,亦有利用其它工具来处理效果,如弦线纹、水浪纹,是用竹木工具或陶模印制出来的。到了汉代时期的陶器装饰,人们为了器皿携带方便,加上了铺首(耳把)关系,铺首耳把,即有它的实用性,又有独特的装饰效果,汉代时期陶器装饰采用的是浅刻、刮制、浅雕、捏制、印戳、粘接等综合性的手法处理而成,铺首的出现又是较早的堆塑。
从晋代时期青瓷器皿中,挖掘的陪葬品(皿器)称之谷仓的装饰手法来看,同样是集捏堆贴、刻划、印戳、浅雕、浮雕、粘接相结合的综合性装饰,与前期陶制品相比,粗中有细,较突出浮雕立体效果。陶瓷历史的发展和陶瓷器皿装饰手段的演变,为宜兴陶瓷堆花工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据收集的相关资料记载,宜兴陶瓷公司一九七六年在宜兴产区古窑普查和考古发掘的陶瓷碎片及现有堆花古陶器分析,在唐代初期,宜兴地区生产的陶器就发现了呈半堆塑状,捏塑的绳纹,即浅雕而简单的花草纹样,陶器制品未发现釉色,装饰的纹样施用的化妆土的浅红色两种,这些堆花工艺的形成可推测到唐代中晚期陶器施釉烧制后的时间阶段,而堆花的手法操作则由双手捏塑堆贴逐步转为单手即大拇指的运作。
南宋到明代初期,陶瓷堆花制品几乎都使用了上釉烧制方法、釉色呈暗红釉(老红釉)泥浆釉两种,或用两种釉拌和使用,而堆花手法完全运用大拇指进行操作,明代前期使用的装饰泥料,一般是用稍微细致的缸料土,色调比较单一。
明代初期的堆花泥料可见有白坭的使用。堆花的装饰特点,呈半浮雕状,画面的设计相对规范,对称,感觉有点做作,操作手法以大拇指为主,加以雕塑、印模、粘接、挤压、印戳的辅助方法而成,画面题材一般以花卉为主,经过施釉烧成后,玉器感较强。
明末清初的宜兴陶瓷堆花工艺有了较大的变化。从堆花工艺手法上来看,明代前的装饰着重以堆塑为主,清初期的堆花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当然明代与清代之间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清代时期的陶瓷堆花手法,充分运用了多种技巧,如搭、撕、搓、捺、行五大技法等等,装饰题材较为丰富,如佛教文化,民间传统文化,包括大自然的很多内容,画面布局较为协调,装饰手法随意性很强,形成了绘画大写意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处理,装饰泥运用较为浅薄,但生动活泼,线条流畅,层次分明。
民国之后的堆花工艺,不但在装饰工艺及手法上有所变化,还在材质、造型、釉料、堆花装饰土上做了大量的研究,从单一的堆花用坭,发展到用化工有色颜料配制多种丰富多彩的色坭包括釉料,原先堆花工艺的装饰,局限在缸类品种之间,现在发展到盆、瓶、钵、千筒、坛、罐、壁画等。装饰手法也有所突破,借鉴民间传统大写意的艺术特色,发展了堆花大写意与工笔相结合、平堆与半堆、浮堆的艺术风格,创作题材着重创意性,改变了传统堆花随意性。
历代堆花艺人为了追求艺术成就而呕心沥血,总结前人积累的艺术精华,运用了大量堆花工艺手法,并结合陶制品材质、泥料、釉料烧结温度,为堆花技艺提高给现代堆花艺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们这一代宜兴堆花工艺的继承人,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的创作能力;其次要学习继承传统,在堆花工艺传统的基础上突破旧观念不断创新,把宜兴陶瓷堆花工艺这颗古老民间艺术之星进一步发扬光大。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