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26 来源:紫砂之家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曼生为官之余,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偶或淘选古物,以为收藏。一日,忽见一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古器,曼生观其器,未曾得见。遂近前捧之细端,见此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已破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观其底端,竟有“无了邵氏定制瓢器”字样,不禁大喜过望,遂取纹银二两欲买之。岂料乞丐端其神色,料定此物为宝,乃索银十两,曼生怒,佯欲弃之,乞丐急,终成交。曼生如获至宝,匆匆归之清洗,细端之,果乃元代所制石瓢,且有瓢柄,曼生乃紫砂玩家,此前未见此器造型,故仿制之心油然而生,以此石器为原形绘制壶盖,壶流以配之,易稿数百,终成壶式,因得以石器而为之,遂起名曰“石瓢”。此壶已成紫砂壶造型经典之中的经典,超越唯美。
"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
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石瓢造型的要点在于力道,要达此目的,则要协调好石瓢各个线条所构成的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身筒、流、把甚至钮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才能最终突出其独特的力度与气韵。
子冶石瓢的三角形比较明确、硬朗,壶底和腹部位置相对平滑,壶口较小,算是比较秀气;
而景舟石瓢,线条比较饱满,壶底和腹部弧面较小,壶口较大,看起来稳重的多。
壶把区别:
子冶石瓢的壶把,三角形表现明确,张扬有力;
景舟石瓢,在把手位置,三角形表现相对弱化,但是比较粗大,也不失力度。
壶盖区别:
子冶石瓢的壶盖比较厚实,钮为弯管形,与盖的交接处是暗接。
景舟石瓢的壶盖较薄,盖边圆润,钮为散开的三角形大钮,更具圆弧感,与盖的交接处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显。
作为紫砂壶型的代表,石瓢壶几百年来一直长盛不衰,可能正是应了顾景舟大师的话:“智欲其圆、行欲其方、刚柔相济、允克用臧。”
与一把好壶的相遇,可遇而不可求!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