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紫砂技巧 >> 你是不是对紫砂壶全手工和半手工有一种偏执?

你是不是对紫砂壶全手工和半手工有一种偏执?

时间:2017-05-10 来源:紫砂之家

  全手工壶和半手工壶的区别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我们的看法是:茶壶不是看怎么做,关键是最后的结果。

  不管用的什么方法,怎么做,所做的壶要做出感觉来,这才重要。

  现在紫砂一厂的通行做法,手工拍打身筒,模子准形,这类做法也就是现在意义上的手工制作。

  你现在让一厂的大多数艺人全手工制作作品,不是不会做,问题是假如真的这样做了,恐怕大家又会嚷嚷茶壶怎么做到这个样子了。

  过年的时候和一个高级工艺师闲聊。他给我讲了句笑话说:如今在市场对壶的工艺要求实在有些“无理“。顾景舟大师倘若活过来再做壶,可能壶都卖不掉。我问他此话怎讲?他说:现在市场对手工艺品的要求太高简直是太苛刻了,要的是机械的精度。如口盖最好完全配合,不能晃口!对嘴、把的要求也是极致化,毫厘不差。泥料既要求是老法配制,又不可以有一丁点儿杂点,这可能吗?

  这位老师的话,说的虽有点过,但目前市场对紫砂的期望的确存在“诱导误区”。当然这责任,不应该又玩家来负,主要的根源还是在紫砂的业界。紫砂理论上的探讨滞后和部分商人的故意渲染把大家对紫砂审美的观念扭曲了。我们喜欢顾景舟,不是就是因为顾先生展示的这种艺术感觉吗?

  以前艺人做壶,每一把壶可能是成百上千的复制,这样形成自然的熟练。这一点当今艺人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一些老艺人不会用模子,但手工制作的传统类型的茶壶可以比模子挡出的更快。但他们也不可能像如今的艺人做的如此精细,因为他们的时代还没有“线切割”工具。

 

溢香

陈丽英:《溢香》

  现在好多壶友,玩壶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还是这句话:茶壶如何做,是方法,重要的是成品的感觉。作品和玩家的交流能产生共鸣,壶友读懂作品流露出的精神、情感,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用何种方法制成并不那么重要。

  一个作者运用模子做壶,主要的因素是看成形特性。有的壶必须用模子,而有的部分用,有的则完全不需要。模子也只是制壶过程中的某道工序而已。

  半手工的说法我认为有些“牵强”。

  现在流行的说法,两爿合拢的方法,就是半手工。其实合爿的方式历史上就有,不是今人的创举。曼生壶中的合欢壶,大彬虚扁都是上下合爿的。

  不过那时不叫模子,叫“盔头”,拱形内模称虚陀。盔头大多是用泥坯烧制的,而如今却是石膏做的。

  有人发给我一张图片,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老艺人做的传炉壶,发现对角有接缝线,问我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怎么会有“模子线”。我说:这把壶肯定是真迹,我见到过实物的。这线是粘接线,是因为粘接泥料湿度不一致形成的收缩差造成的,不一定是模子线。我的意思是说,有这样的线也不一定就是模子线,要具体看。

  再就是泥料

  我们经常会讨论一个问题,泥料是不是可以存在一点杂点?有些人认为不可以,有的则认为这是砂泥料固有特性,肯定无法避免。

  我们是赞同后者的观点。玩过老茶壶的人都知道,也能接受紫砂的“杂点”,认为这是紫砂矿料的一部分“内容”。

  而另外一部分人所持的观点却持相反的。认为既然有“完美无缺”那就得无限趋近“完美”!这也有道理的,关键是我们接受的“度”。我们要的泥料颗粒、质感都要充分展示紫砂的特性,要这些特性就要有所取舍。因此也就只能“顾此失彼”。

 

  此外,壶友还有担心,模子会像印刷品一样复制。其实这不用担心,模子在紫砂制作中只是一个非常短的一道程序。要想完成一件作品最重要的程序不是一个身筒,而是作品各个局部与整体的衔接过渡。我们讲”切“就是局部和整体的”切“。这才真正代表作者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