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紫砂技巧 >> 紫砂壶日常应当如何保养?

紫砂壶日常应当如何保养?

时间:2017-03-17 来源:紫砂之家

  不管多么贵重的壶都需要精心养护,只有养过了才算是真正的好壶。那么应该如何保养紫砂壶呢?对这个问题就如同大家泡茶的手法一样,大家各有说法。每个喜欢养壶的人都是通过长期相互交流、仔细观察、沏茶实践,逐渐形成了个性化的养壶习惯。

  保养紫砂壶,实际上是大部分爱壶之人的兴趣所在。紫砂壶在日复一日地茶水冲泡,用手把玩后,紫砂泥中的砂砾会随之“潜移默化”,养壶的成果在几个月内就会凸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壶身会变得更加润泽,令人爱不释手!

  保养紫砂壶,就像修身养性。经过精心养护的壶,气质内敛,不露锋芒,就像书中描述一般如“翩翩君子,温润如玉”。因此许多人视壶为友,将其当作有生命一般。

  养壶方式复杂繁多,有些爱壶之人难免会误入歧途。

  有些壶友过于追求“壶里茶山”,在品茗之时,经常将茶水浇淋于壶上;使用茶水涂抹于壶身。待壶表面干之后,通过用布来回揩擦使壶看起来更有光泽,甚至有壶友饮完茶后不及时清洗壶身壶内,等到再次泡茶时接着使用。

  这种养壶方式显而易见,弊大于利:由于壶内未经过清洗,有害物质大量滋生,不仅不养生,更不利于人体健康。表面上给人感觉壶养出光泽了,实际上只是虚有其表。有些壶目数较低,如果茶水淋得多且不均匀,壶的色泽自然而然变得杂乱。

  在下有个朋友,性子急躁,新壶刚到手就迫不及待开始养,觉得壶不够有光泽,于是手脸并用,企图通过皮肤的上的油脂给壶身带来光泽。这画面太美了,在下不敢想象。

 

  而正确的养壶方式是怎样的呢?(敲黑板、划重点)

  在放入茶叶之前,壶内壶外均要使用热水浇一遍以达成消毒的目的。水将热量传递给壶,壶温过之后更能使茶的香气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可用干净的茶布来回揩擦壶外。切记在事后取出泡饮过的茶叶,并用热水冲洗壶内,放置好后阴干。

  喝茶的目的是养生,这种养壶方式既干净,又不会危害健康,还能让壶得以休整。虽然这样的养壶方式所用时间比较漫长,凡事都要讲究循序渐进 。有了量变才会有质变,万不可焦躁,如果做事一味追求速度,逆其道而行之,结果反而会离目标更远。如果想要快速完成某件事,其效果未必会好,甚至大失所望,万不可急于求成。

  而这种水到渠成的方式,养出来的壶色泽通透,如玉石一般温润内敛。

  一千个壶友心中有一千种养壶方法。

半瓢壶

周伟光:《半瓢壶》

  大师级别的壶,价位高,数量稀少,如果舍不得用来泡茶,或者怕手滑损坏,将其自然放置于壶架上就行。但这样的话,估计得到下个猴年马月才能养好。

  在下教各位一招:用半干的茶布或者毛巾擦拭壶身,最好坚持每天都能擦一遍,时间长了壶身会像泡养过那样,但即使壶身手感柔滑、色泽温润,壶内也如刚入手的新壶一般。

  大部分壶友拥有的壶不止一把,甚至摆满了壶架。如果泡一次茶用一把壶,那样要养到什么时候!于是有些聪明的壶友就想到了一个办法:每次泡茶时,一把壶泡茶叶,另一把壶盛茶汤(充当公道杯使用),这样事半功倍、一举两得,不失为一个妙计!

 

  有的壶友“以战养壶”,认为“用进废退”,一有空余时间就泡一壶茶,久而久之就自然养成了。有的壶友壶太多,又想把把都养,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实在没办法腾出时间,只能拜托亲朋好友帮忙泡养,养好后再物归原主。

  养壶方法真是五花八门。

  还有一点需要提一提,养壶一般是用茶水养,泡茶所使用的茶叶必然会影响到壶养出来的效果。常言道:清亮者绿,浓艳者红,红茶养壶比绿茶快得多。而普洱茶养壶虽然也见效比较快,但是要防止喧宾夺主,掩盖泥料本色。私以为红茶与朱泥是绝配,用红茶养朱泥壶事半功倍,在下非常喜欢宜兴本地红茶“宜红”。

  当然,俗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泥料也是养壶的本钱,如果泥料不纯,养到天荒地老也没用的。

  最后想说的是,喝茶本就为了身体健康,养壶只是兴趣使然。首先,不管使用何种方式养壶,都要以身体健康为前提。其次,就是不要刻意为之,顺其自然就好。《论语·子路》有言:“欲速则不达”。如果一味追求速度,导致茶壶油腻不堪,成了藏污纳垢之所,那就真的是舍本逐末了。“养壶无定法”,只要用的舒服,喝得舒心,能够体验到喝茶和养壶的乐趣,那就足矣。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