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紫砂壶的历史——建国至90年代

紫砂壶的历史——建国至90年代

时间:2017-03-13 来源:紫砂之家

  随着时间推移到近现代,紫砂壶的发展也经历了万物复苏的建国初期,爆炸生产的大跃进时期以及经济极度萧条的文革时期。几经大起大落,紫砂艺术在中国穿越600多年而不朽,是几代紫砂人的坚持,才让这门艺术历久弥坚。

  建国初期

  1949 年:产量最多时不过是开烧抗战结束时还保留下来六十四座陶窑中的四十六座。

  1950 年11 月:成立紫砂产销联营处,多次组织紫砂产品参加城乡物资交流会、展览会,促使销路渐大,年产8 万件,产值1.2 万元。

  1950 年:在五十年代以前,还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晒干捣碎的泥团围成一圈,用河水冲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动、踩踏,直到泥料软硬适中;今人实难想象前人在练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

  1950 年:政府拨款恢复紫砂合作社。

  1950 年:烧造4 窑紫砂产品,产值16000 元。

  1951 年:成立了「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先后参加「江苏省物资交流大会」、「华东土特产展览会」,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选为出国展品。1953 年9 月:参加华东地区民间工艺美术工艺品观摹大会,裴石民所制的“ 上松段” 茶具获大会优秀奖。

  1953 年:参加由轻工业部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

  1954 年:1954 年成立宜兴蜀山工场紫砂生产组— 59 人。

  1954 年:顾景舟、高庄相识是在一九五六年夏天。一九五四年十月,朱可心、裴石民、吴云根、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组建紫砂工场,隶属汤渡生产合作社,承制中国文联美术家协会订购的高档茶具。时中央美院教授高庄经常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前来订货,朱可心与高庄结为知友。

 

  1954 年10 月:中国美术家协会订购大型松鼠葡萄茶具、竹春茶具、合菱茶具、供春茶具、二节竹段茶具等价值7000 元的高档茶具,由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馥森、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建立紫砂生产小组制作。1954 年10 月: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七人,组建紫砂工场,隶属于汤渡生产合作社。

  1954 年10 月:顾景舟积极参予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生产工厂的组建筹划工作。

  1954 年12 月22 日:31 户手工业窑户与36 个手工业工人在蜀山南街成立紫砂工厂,由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协助解决资金来源。

  1954 年12 月:三十一家小窑户与三十六名工人,组建紫砂工厂,并与紫砂大窑户合伙,烧造紫砂壶器。先后动烧十一窑次,产量四十四万件,比1949 年增加了2.5 倍,产值5.9 万元,包括日用粗货与中高档细货。

  1954 年:成立紫砂生产工厂,聘紫砂名师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顾景舟、蒋蓉、吴纯耿担任技术辅导。

  1954 年:组织流散各地的紫砂从业人员,政府增资并改善生产设备和工厂,建立宜兴蜀山工场紫砂生产组— 59 人接受中国美术家协会出国展品的订货。1954 年:组织起宜兴蜀山地段的紫砂工艺合作社,经多方招聘,紫砂老艺人和老工人增加到一百三十多人,开始营销国内外。

  1954 年:紫砂产量增至28 万件,产值7.7 万元。

  1954 年:蜀山工厂紫砂生产组成立,组织流散各地的紫砂从业人员,有陶刻艺人任淦廷,制坯艺人朱可心、顾景舟、王寅春、裴石民、吴云根、蒋蓉等59 人。

  1955 年10 月到1956 年:紫砂生产工厂转为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招收艺徒二批61 名,包括26 名知识青年进厂学艺,由任淦庭、顾景舟、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传授技艺。这批学生绝大多数是现在紫砂界的菁英栋梁。

 

  1955 年10 月:前墅、蜀山砂货行和蜀山南街紫砂工厂并成「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生产鱼化龙壶、松竹梅壶、莲蕊壶、海棠壶、汉君壶、八方壶、狮球壶、周盘壶、一粒珠壶、佛手壶、梅段壶等60 种,以陶刻装饰的中档细货壶为主,价格在0.50 ~1.20 元间。

  1955 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年产量已达75 万件,比1949 年增加2.13 倍, 年产值11.7 万元, 比1949 年增加3.3 倍。"

  1956 年10 月:任淦庭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蒋蓉七名艺人,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员。

  1956 年:王寅春、吴云根各带徒弟十多名,三年才满师.师承徒习,研习至今,紫砂工艺厂还是设艺徒培训中心,习用此法培训后代.

  1956 年:汪寅仙1943 年生于宜兴市丁蜀镇,1956 年进厂,曾师从吴云根、朱可心、顾景舟,1975 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曾任宜兴紫砂工艺厂副总工艺师、厂研究所副所长。

  1956 年:首次采用石膏模生产6 杯水平壶,使得规格统一,年产量90 万件,产值55 万元,出口28.2 万件。

  1956 年:参加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恢复出口,销往苏联、印度尼西亚、缅甸和东欧各国。

  1956 年:紫砂恢复出口。

  1957 年10 月:宜兴县陶瓷公司和陶瓷专业联社,共同组团首次参加“ 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展出紫砂茶具、花盆和鼓凳等255 个品种,销售额逾27 万元。1957 年:除了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之外,潜络紫砂联合社也有一条龙窑烧制紫砂陶器,另蜀山东、北部农村中还有部份农民生产紫砂壶半成品。1957 年:年产量106 万余件,产值28.1 万元。

  1957 年7 月:紫砂艺人任淦庭朱可心、顾景舟出席” 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副主席朱德的接见。

 

  1957 年10 月:宜兴县陶瓷公司和陶瓷专业联社,共同组团首次参加“ 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紫砂茶具、花盆和鼓凳等255 个品种,销售总额27 万多元。1958 年:1958 年人民公社成立。

  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紫砂病态发展

  1958 年4 月:“ 大跃进” 运动开始,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大量招收农村青年进厂学艺,并成立紫砂陶瓷中学。

  1958 年4 月: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合新陶瓷厂与上袁、潜洛28 家紫砂手工业户合并成立“ 宜兴紫砂工艺厂” ,有职工2067 名,含青年艺徒299 名。1958 年8 月:紫砂中学成立,1955 年首批招收的艺徒成为小辅导,和老艺人一起培训青年工人。

  1958 年:1958 ~1959 两年间,青年工人10 余名分赴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深造。

  1958 年:" 在” 大跃进” 运动中,紫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使产品供大于求而大量积压,故从1960 年底起精简职工。"

  1958 年:改烧砂货的外西窑成紫砂(龙)窑,厂房移至蜀山河西新工厂,部分工艺品改采注浆成型,工艺粗糙,每窑产值却从2 万元升到4.1 万元,惟因缺柴草改用煤粉,使质量下降,供多于求而积压。

  1958 年:并蜀山、前墅、潜洛、川沪人员为宜兴紫砂工艺厂,人员2100 多人。

  1958 年:蜀山制作砂货的宜兴合新陶器厂、上袁、潜络联社28 个紫砂手工业户,合并为宜兴紫砂工艺厂后,一厂商品壶始有“ 中国宜兴” 之落款出现。1958 年:顾景舟积极参予紫砂技术革新,1959 年被任命为宜兴紫砂厂技术研究副主任和技术复古股长,并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布置设计工作,设计了一批大型的茶具及高档花盘。

  1959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承制大型咖啡茶具,江苏省国画院‘ 亚明’ 等设计“ 迎宾壶” 、“ 亚明四方壶” ,并多次为上海画院唐云等画家定制书画装饰的紫砂茶壶。另“ 牡丹壶” 、“ 卫星壶” 营销运苏联、波兰等50 余国。

 

  1959 年:从宜兴紫砂工艺厂抽调人员传授新建宜兴西酒紫砂工艺厂的制壶技艺。

  1959 年:紫砂名师任淦庭出席“ 江苏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大会” ,获评为“ 江苏省先进工作者” 、“ 工业特等劳动模范” ,并出席全国群英大会。1960 年:到六十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练泥机。

  1960 年:政府投资45.6 万元改善设备并建二座100 立方米的倒焰窑,解决缺柴草问题。

  1960 年:开始精简职工,至1963 年底,从业人数为578 人。

  1960 年:经济萧条导致宜兴西酒紫砂厂关闭。宜兴紫砂工艺厂为求高产值,采用注浆工艺量产荷叶壶、蛤蟆莲蓬壶等高档壶,因质量低劣滞销而降价,后改生产“ 丰灯壶” 、“ 农家乐” 、“ 大寿星壶” 等提携方便受农村欢迎的粗大壶,并以倒焰窑逐步取代龙窑。

  1963 年:外西窑仍生产市场紧悄的砂货,维持紫砂陶生产的资金来源。1963 年:到年底,紫砂工艺厂的从业人数为578 人,仅为1958 年的28 %。1963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半成品检验机构,确保产品信誉。1964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研制成偏心辘轳车制作壶身,工效提高十倍,盖用铁模压制后再交工人制作,后因工作定额偏高,职工难以接受,仅使用数年。1964 年:销往日本的紫砂壶以“ 友泉横把茶具” 与“ 井泉茶具” 为主,以各式六件配套茶具出口其它国家。

汉方

褚萍:《汉方

  1965 年:紫砂生产好转。

  1965 年:紫砂的年产量为109 万件,比1955 年增加45 %,年产值72.2 万元,比1955 年增加5.2 倍。

  1966 年4 月: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中心试验室,负责产品设计和技术业务指导。

  1966 年4 月:紫砂工艺厂成立中心试验室,负责业务指导和产品创新。

 

  1966 年10 月:“ 文化大革命” 使紫砂生产受到影响。

  1966 年:“ 文化大革命” 开始,紫砂行业仅生产茶具和花盆,部分紫砂从业人员转产出口澳大利亚的釉陶啤酒杯及波纹板工业陶。

  1966 年:“ 文化大革命” 开始,紫砂茶壶被当成要抛弃“ 四旧” ,百货公司工艺专柜每把价格仅为0.2 元。仅以茶器、水平壶销往日本和香港。1966 年:成立紫砂中心试验室,负责打样设计,解决技术难关,使主产一级品率从76% 提高到90.25% 。

  1968 年12 月28 日,著名紫砂陶刻家任淦庭因病逝世,享年78 岁。1970 年:1970 ~1971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为广东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设计50 种新壶,为法国承制8.24 万件串钮胆壶。

  1970 年:应日本所提,将壶的出水口改成“ 球孔” 。出口港由广州改为上海。

  1971 年:日本、香港透过广州订购紫砂花盆、茶具、茶器及水平壶,并转口美国。大量制作微型花盆和日本来样花盆。生产开始回升,产量和产值遂年增长。

  1972 年:宜兴利新陶瓷厂生产壶。

  1972 年:以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 小型竹节茶具” 和“ 可心梨式茶具” 作为馈赠给日本田中角荣首相的国家礼品;紫砂壶恢复为出口紫砂的主产品。1973 年:筹资29 万元建造 54 米紫砂隧道窑,注浆采新配方泥料,宜兴紫砂工艺厂扩大紫砂研究室,开发新品,参加美、日等国20 余次展览。

  1974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建54 米遂道窑取代倒焰窑,并添置真空练泥机,扩大紫砂研究室。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名艺人专门从事新材质、新造型、新装饰、新品种的开发,发展出镶银丝、纹泥、冰纹开片、镶瓷珠的新工艺,新创“ 永梅茶具” 、“ 提璧茶具” 、“ 荷藕酒具” 、“ 集玉壶” 、“ 镶金龙团壶” 、“ 竹提梁壶” 等壶种。

 

  1975 年8 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在宜兴鼎山省陶研所举办“ 全省陶瓷美术培训班” ,杨永善、陈若菊、白雪石执教,紫砂工艺厂有汪寅仙何道洪等参加受训一年。

  1975 年:1975 ~1977 年外销扩及欧洲、美洲和澳洲,茶壶、茶具类占60% ,出水口以球孔为主。

  1975 年:出口五十五万件,参加丹麦、法国、叙利亚等国的国际博览会,赴日本、罗马尼亚、西欧、北欧、北美、澳大利亚、斯里兰卡、香港等地展出。1976 年7 月:宜兴鼎蜀镇蠡墅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考证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至明代早期。

  1976 年:南京大学考古系会同宜兴陶瓷公司合力发掘丁山羊角山紫砂古窖址,考古证明宜兴紫砂起源在北宋中后期。

  改革开放的80-90年代 1977 年:2 年:紫砂名师裴石民病逝,享年七十八岁。

  1977 年:在美国纽约举办“ 宜兴紫砂陶艺展” ,受到高度好评。1978 年:朱可心、顾景舟、蒋蓉被选为工艺美术师。

  1978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加强工艺技术管理,平均每年有150 件﹝ 套﹞ 新品问世。

  1979 年5 月:紫砂工艺陶参加上海举办的第二次“ 全国陶瓷艺术展览会” 获佳誉。

  1979 年8 月:紫砂工艺陶参加北京故宫举办的“ 宜兴陶瓷展览” ,徐汉棠制作、鲍仲梅镶的一套15 头四方藏圆咖啡具被故宫收藏,另一套被美籍华人以1200 元高价购藏。

  1979 年:1979 ~1987 年,每年平均有3000 人左右慕名到宜兴紫砂工艺厂参观,最多时达5000 余人,由此带来的旅游外汇年收可达70 ~80 万元人民币。1979 年:江苏紫砂传统工艺品参加全国陶瓷艺术展览会,同年宜兴紫砂陶器获轻工部国家质量评比银质奖章。

  1979 年:沈蘧华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 三八” 红旗子,表彰她在紫砂创作上的突出成就。

 

  1979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加强了工艺管理和技术改进工作,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不断开发新产品。

  1979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陶器获国家银质奖,出口量80.5 万件,

  出口值105.9 万元。

  1979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创新品种从每年50 种上升到120 余种,单件出口值从0.1 美元上升到0.5 美元。

  1979 年:徐汉棠制作、鲍仲梅嵌银丝的十五头“ 四方藏圆紫砂咖啡具” 和范盘冲设计制作的“ 宝塔紫砂台灯” ,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1979 年:紫砂名师何挺初,随中国陶瓷代表团赴澳大利亚考察,并作示范表演。

  1979 年:紫砂名师徐汉棠制作、鲍仲梅嵌银丝。十五头“ 四方藏圆紫砂咖啡具” 和范盘冲设计制作“ 宝塔紫砂台灯” ,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980 年10 月:由紫砂厂下放农村的技术人员为主体,在紫砂工艺厂的西侧建立了” 宜兴紫砂工艺二厂”

  1980 年: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期,福建茶叶公司曾大量向“ 宜兴紫砂工艺厂” ( 台湾玩家称:一厂) ,大量下订生产过“ 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厦门支公司” 底款的水平壶,泥料为“ 红泥” 及“ 清水泥” ,容量以十杯壶为主( 台湾玩家惯称此规格的容量为8 杯) 。不过,该批壶的底款是繁体字,壶身筒正面刻上楷书年:“ 请饮” :( 于上方) ,中国乌龙茶( 这五字刻在“ 请饮” 二字的下方) ,及一个小茶船( 上盖下承) ,和六个很小的茶杯( 也是红泥或清水泥做的) ,整个套组都是用同品种的泥料生产。这批货中的水平壶,因在台湾炒作的价位很高,所以于1980 年代末期之后,厂外就有很多仿制品的出现,年:但都只生产茶壶( 不附一茶船与六小杯) ,落款方式与刻字都类同。

 

  198l年2月20日,宜兴周墅紫砂厂成立。

  1984年5月l日,宜兴周墅紫砂厂更名为"宜兴紫砂工艺二厂"。

  1981年 9月,宜兴紫砂工艺厂顾景舟、高海庚徐秀棠和南京博物院宋佰胤,应香港市政局艺术馆邀请赴香港参加“第六届亚洲艺术节”。期间举办了“宜兴紫砂陶艺展” 和“中国紫砂陶的历史发展与生产过程”专题讲座,并作工艺示范表演,引起港、台茶界人士、对宜兴紫砂茗壶的狂热兴趣。展览特刊在台湾销售好几版。

  1982年5月。日本名古屋电视台到宜兴鼎蜀镇拍摄"紫砂陶器和龙窑窑址"电视片。

  1982年 5月。国家轻工业部和全国陶瓷美术学会在宜兴鼎蜀镇联合召开“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会”,紫砂工艺厂徐汉棠徐秀棠高海庚等创作设计的紫砂作品,二件获 一等奖,九件获二等奖。

  1982年9月。陶觉公司经理胡兆根和紫砂工艺厂厂长高海庚赴日本考察陶瓷生产工艺技术。

  1982年9月。宜兴紫砂工艺厂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举办"紫砂名人名作展览"。

  1982年10月 5日,七十五国驻中国使节团一行九十八人,由外文部副部长韩念龙等陪同,分两批来宜兴参观紫砂工艺厂、陶瓷陈列馆。

  1983年 6月。台北故宫博物院邀请谢瑞华女士,演讲“谈宜兴紫砂”。之前,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也邀请谢瑞华女士举办了"宜兴紫砂"座谈,这是外地专家第一次到台湾介 绍宜兴紫砂壶艺。

  1983年, 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方园牌高级紫砂茶具”,荣获国家经委金质奖;八件(套)紫砂陶,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大东坡紫砂壶”、“六件三友茶具”,获 对外经贸部优质产品称号;高海庚吕尧臣创作的,九头竹圈紫砂酒具"获中国国际旅游会议优秀旅游纪念品”玉质奖。

 

  1983年11月,香港叶荣枝先生应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之邀,与台湾壶艺界举行座谈"宜兴紫砂制壶诸问 题"。这是台湾首次获得较为详尽的宜兴制壶资料。

  1984年 2月春节期间,台湾台北历史博物馆,征集民间收藏,举办大规模"古代茶具特展",其中大部分为宜兴古代紫砂茗壶,这是台湾古壶收藏的**期。

  1984年 3月,紫砂名师李昌鸿应邀赴美国参加"新奥尔良国际博物会",这是紫砂艺人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国际博览会。并在"中国经济贸易展览馆"进行紫砂工艺示范表 演。

  1984年 4月,紫砂名师李昌鸿沈遽华制作、陶刻高手沈汉生镌刻的竹简紫砂茶具和紫砂名师顾绍培制作、陶刻高手谭泉海镌刻的“百寿紫砂瓶”,荣获德国"莱比锡春季 国际博览会"金奖。

  1984年 6月,香港"茶具文物馆"开幕,其中半数藏品为宜兴古今紫砂茶具,从此促进了港、台壶艺的研究风气,活跃了台湾古壶市场。

  1984年,紫砂名师鲍仲梅等,在斯里兰卡作紫砂示范操作表演。同年,紫砂名师顾绍培,出席江苏省先 进表彰大会,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1984年,宜兴陶业界著名人士华荫棠,将珍藏多年的清代嘉庆、道光制壶名师杨氏作的“竹段紫砂 壶”、“风卷葵紫砂壶”和鼎蜀医院中医杨葆清将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制壶名手邵大亨作的“授球紫砂壶”,献给国家。三壶均为古代紫砂名壶,现藏于宜兴陶瓷博 物馆。

  1985年3月。科教片《紫砂陶》,由**文化部翻译成英、法、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语言,对外发 行。

  1985年5月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于紫砂名师顾绍培"五一劳动奖章",表彰他在紫砂创作方面取得 的突出贡献。

 

  1985年9月18日。经**国家经济委员会确定,紫砂名师高海庚创作的"集玉紫砂壶"为国家礼品。

  1985年9月。紫砂工艺厂的"紫砂艺术集锦系列小壶",获全国轻工业开发新产品一等浆。

  1986年月。紫砂名师鲍仲梅,赴孟加拉国参加"紫砂陶艺展"。

  1986年l月。紫砂名师沈遽华,应邀赴日本进行紫砂技术表演。

  1986年3月27日。紫砂名师朱可心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三岁。

  1986年11月16日,"宜兴紫砂散文节"在紫砂工艺二厂开幕,参加的有中国作协江苏分会会长艾 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叶至善、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任何灵和著名散文家菡子等六十多位文化艺术界名人。紫砂散文节由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发起主办。

  1986年,紫砂名师徐秀棠李昌鸿创作的"丙寅大吉壶",获**轻工业部召开的"全国陶瓷创作设计 评比会"一等奖。

  1987年1月。紫砂工艺厂为国务院办公厅特制大型"百寿紫砂瓶",作为中南海紫光阁陈设品。同年5 月,又选送紫砂器40件(套),供中南海紫光阁接见厅陈列,国务院特发给荣誉证书。

  1987年。紫砂名师顾景舟创作的“五头提壁茶具”获“全国旅游纪念品展评会”一等奖;紫砂名师顾绍 培创作的“天龙顶珠紫砂壶”和“紫砂大汽锅”获“全国陶瓷质量评比”优胜产品奖;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中低档茶壶”获“全国名优陶瓷展评会”、“消费者 满意产品”称号;紫砂工艺二厂生产的“蠡龙茶具”获**轻工业部“优质新产品”奖;紫砂二厂生产的“华艺牌”、“夏意”工艺雕塑和“一节竹段壶”获**农 牧渔业部“创新产品”奖。

  1988年1月28日。紫砂陶刻名师谭泉海,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代表,并在第八届继续当选。

 

  1988年3月16日。宜兴紫砂工艺厂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第七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精制一万套 刻有"全国七届**政协会议留念"字款的"小水平紫砂茶具",由空军某部空运至首都北京。

  1988年 4月。首都召开“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大会”,授予紫砂名师顾景舟“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1988年6月5日。紫砂名师顾绍培制作的"金声玉振巨型紫砂壶"烧造成功。壶高90、宽82厘米, 容量88公斤。送往香港展出。被誉为"世界壶王"。

  1988年6月18日。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上海四海茶具馆和上海西角亭酒家,在上海展览中心音乐厅, 联合举办首界"复兴茶艺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茶友,共同研讨茶艺、壶艺,并提出"复兴中华茶艺"的口号。

  1994年5月5日。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首发式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举行,计一套四枚。第一枚为明代时大 彬“三足圆壶”;第二枚为清代陈鸣远“四足方壶”;第三枚为清代邵大亨“八卦束竹壶”;第四枚为当代紫砂工艺大师顾景舟“提璧壶”,邮票设计者为邮电部邮 票印制局王虎鸣、李印清。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