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01 来源:紫砂之家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喝茶健身是茶道的修身法则,然其文化内涵为养性。德者喜水,上善若水,水有汹涌澎湃之势,气吞山河,水有平静如镜之态,摄人魂魄。 所以茶道在泡茶、倒茶、分茶的过程中,有韩信点兵、关公巡城、百鸟朝凤、凤点头等等奇妙的茶语,初始金戈铁马,尾时婉约动人,几道茶下来品味、阅古、引喻,无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洗涤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作为茶文化重要载体的紫砂壶在此过程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引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品位。
饮茶少不了茶杯和茶壶等茶具,茶具中的精品当属宜兴紫砂壶。由于其博采众长、款式繁多、淡雅古朴,赢得了收藏家们的赏识。“杯用景德瓷,壶用宜兴砂”,当时若得宜兴紫砂壶者,无不欲将壶具带到茶店比美一番。在收藏紫砂壶的这几年中,使自己变得更加恬淡平静,同时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也更愿意做一个紫砂文化的传播者,在收藏之余能将紫砂文化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紫砂壶。但在玩壶的同时,也会遇见一些问题,令人费解,下面与大家来探讨一下:
朱泥类的壶吸水问题
朱泥类的壶本身密度高,较为适合泡轻发酵的铁观音等高香茶。朱泥壶内的水不易收干,并不表明泥料有问题,而是它泥性所致。紫泥、绿泥一类的泥料所制的壶,相对密度低,残水收干快。
朱泥壶惊裂的问题
朱泥壶是许多玩壶人士钟爱的紫砂壶品种,特别是喝铁观音、普洱茶的朋友都比较喜欢小品的朱泥壶。朱泥壶颜色红润可爱,经泡养过的朱泥壶更是娇艳玉润,煞是好看,朱泥又产量少,烧制收缩比例大,成型率低等特点,一般没有做过朱泥的陶艺师不好掌握其泥性的特质,做出完好的成品壶有较大的难度。
使用朱泥壶的过程中,要比较注意其在温度过激的情况下容量产生惊裂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朱泥的致密度比其他泥料要高,气孔透气性低,在温差发生急变收缩时没有气孔余地来缓冲瞬间的变化所致。所以在使用的时候,我们最好是先用开水淋壶身表面,然后再冲入同温度的热水,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应更加注重这一环节,就能够避免或极大减少惊裂的发生。
口盖松紧问题
口盖问题,是很多壶友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刚入行的新手。
口盖严密适度,不哐当即可,太严反而不好用,随便一点茶渣就会把盖子卡住,影响泡茶的时间和效果。方壶口盖的密合性肯定没有圆壶好;圆壶压盖的密合性,也肯定不如嵌盖的好。
新壶的口盖一般还没有完全平滑,易“跑水”,使用一段时间就会好很多。
三山不齐的问题
何为“三山齐”?去盖后于平面,壶口、壶流、壶把上缘齐平而成一直线,谓之“三平”。
流、把与壶口是否“三平”,取决于造型。如果壶身有颈,一般会三平;如果壶身无颈,流与把则应略高于壶口。壶身造型决定壶流位置,壶把一般与壶流对应。
制壶师傅会考虑到出水问题,有时候由于造型的设定,如果三山齐平,壶出水就会显得无力,而调整壶流或壶把位置高低,就可能使得出水爽快,所以“三山齐”并不是绝对,因壶而定,不必过于呆板纠结。
出水的问题
凡玩壶,爱壶者,家中壶不可能只有一把,在泡茶的时候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对比,为什么这把壶出水好,那把壶出水差一点呢?
壶的出水流速,主要由流根位置高低形成的水压决定;壶的出水流量,主要由流身最窄处孔径大小影响,同时与“的子”口眼形成的气压也有关。
壶的流根位置太高,壶的流内不平整干净,壶的流壁厚,外观粗而内径细,壶的出水网孔被部分堵住形成虚张,壶的钮上进气孔太细而形成负压等,均可造成壶的出水不畅。一把出水给力的壶,泡茶时会很舒爽,也给玩壶人好的心情。
吐黑的问题
紫砂壶用的时间长了点,有时候会碰见这种情况,“吐黑”有的比较均匀,有的呈带状或块状分布,有的集中在局部,壶口、盖沿和壶底。
从纯理论的角度讲,因为是双重气孔结构,凡是紫砂壶,泡茶时间越长,壶体颜色就会变得越深,一般都可能会出现“吐黑”情况。壶色深浅不同、吐黑的位置不同、茶叶品质不同、养壶经验不同,吐黑的程度也会有所差别。
不同的茶叶也会使茶壶吐黑的效果不一。茶汤颜色浅,吐黑就轻;茶汤颜色深,吐黑就重。段泥壶吐黑更突出,而紫泥类就相对不明显。
“吐黑”对身体无害,是由紫砂泥料原矿中含铁的矿物质的一种效果反应,同时也证明了是真正的紫砂壶。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