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0-21 来源:紫砂之家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不肥而坚,是以永年。石瓢,文人墨客案头必备的永恒茶器经典!历代无数人神往;无数人心慕;经万泉、曼生、彭年、顾景舟等历代名家传承演绎,经几百年还是推崇倍致。
顾景舟的五把传奇石瓢壶,更是成为一段佳话。1948年,顾景舟主动精心制作五把石瓢壶,除自留一把,余四把慨赠戴相明、江寒汀、唐云、吴湖帆。紫砂史上刚柔相济的五把石瓢壶从此留名。2010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嘉德2010春季拍卖会上,相明石瓢壶以1232万元成交。
2014年岁末,东方紫玉紫砂艺术研究院为纪念顾老诞辰100周年,倾情创作了《百年景舟•经典再现——景舟六君子》套壶,采用顾氏绝技,再现了《景舟石瓢》的美。
石瓢,不单是喝茶的人喜欢,翻开紫砂的历史,从清到现代,从杨彭年到顾景舟,许多大家都曾做过,各家都从不同的理解,把石瓢演绎出各自的个性。
子冶石瓢是瞿应绍(号子冶)的传世佳作,在历史上被定义为将“三角”的概念融入紫砂壶最成功的范例。
子冶石瓢器型:筒三角、把三角、纽三角,流与身筒夹角的型,还是三角,把的三角从身筒过渡到流,形成三个三角的相互穿插,在顶上加入一个三角纽,身筒又非常稳重的撑起了两边角度对等的小三角。
壶身上小下大,陡直而下,充满力度,盖沿上部为既要与身筒形成线条结合,又要压住身筒,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盖沿上端做大倒角来缓和斜上被断的线。同时为了让盖子压住壶身,看似平的盖子还必须稍微拱起一点点,从桥拱底部到壶盖边沿有0.5-25px的落差,壶盖沿是直角收边充满力度满足视觉效果上的饱满。
壶嘴与壶身之间基本呈90度暗接,上小下大呈微喇形。嘴口平切,切线与壶身呈平行。壶嘴、壶口、壶把高点基本趋于水平。壶把与壶身之间所形成的圈呈“三角形”,貌似“鸡心”。壶把上段微微上翘,使其与壶身形成夹角在100--110度。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diào)”。“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最早用于煎药或烧水,形状像比较高的壶,口大有盖,旁边有柄,用沙土或金属制成。
提到宜兴(古称阳羡)紫砂中的石瓢壶,离不开“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的大文豪苏东坡先生。
宋代饮茶盛行,而铫,主要用来煮水。用什么材质为好呢?苏东坡认为砂石的最好,在《次韵周穜惠石铫》诗中,“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铜、铁煮水有腥涩味,砂石做的柄不烫手。
后世的清代学者震钧(1857~1920)在《天咫偶闻》中也指出砂石的最好,作为吊在炭火上的烹煮器具,“盖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
再往后,晚清翁辉东(1885~1965)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也提到“砂铫俗名‘茶锅仔’。沙泉清冽,故铫必砂制。枫溪名手所作,轻巧可喜。或用钢铫、锡铫、轻铁者,终不免生金属气味,不可用。”
苏东坡《次韵周穜惠石铫》诗中“石铫”,是周穜送给东坡先生的。那么,形状又是怎样呢?清代“石铫山房”主人,乾隆年间书画家尤荫(1732~1812),家藏苏轼石铫一个,曾进内府,因广画石铫图以赠人。我们可以从他的画中一窥苏轼石铫之风貌。
画中也引用了苏轼的这首诗,可以看到东坡石铫是提梁样式,让人联想到“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意境,那个时候东坡先生“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日子过得是逍遥惬意。
而清末名士姚鹏图在一幅尤荫的石铫图题裱边“宜兴茶壶之制,皆从石铫衍出”,为我们透露了石瓢壶的来源。
另外,曼生壶中有一种“石铫提梁”,也指出了石铫和石瓢的关系,壶身铭“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穜。”是说这把壶是用紫砂泥抟制而成,是我们自己的创作,而不是周穜当初送给东坡先生的那种石铫。
陈鸣远的一把紫砂壶,其底铭:“吸甘泉,瀹(yuè)芳茗,孔颜之乐在瓢饮。”瓢,舀水或取东西的工具,多用对半剖开的匏瓜制成。煮水的铫,演变为沏茶的瓢,也许就在于同是茶事之用具,容器形状又接近的缘故吧。
从乾隆年间尤荫的石铫图,到道光年间,紫砂历史进入到了文人参与创作的曼生时期。石瓢壶沿着曼生石瓢-子冶石瓢-景舟石瓢一路演变下来,成为紫砂历史上经久不衰的壶型。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