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6-03 来源:紫砂之家
1965年,在宜兴建成了第一座隧道窑,用以烧制陶制品。隧道窑内设有铁轨,将制作好的陶坯放在一部部窑车上,各部窑车首尾相连,就像火车一样。然后在油压顶车机的推动下,窑车行驶在隧道内。
供应热量的燃烧室就设在窑的两边,陶还在窑车上沿地道运行时,燃烧室开释出炽热的燃烧气体,陶坯温度随之升高,一直升到1300-1400摄氏度。陶坯在温度和气氛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慢慢的泥皮变成了陶器。地道窑之所以产量大,就是由于窑尾一车成品驶出隧道后,窑头就有一车陶坯驶进地道,两者同时进行,大大节约了燃料;而且产量增大,产品质量也进步了,归纳起来就是“多、快、好、省”四大长处。
贺洪梅作品:《卧龙》
在隧道窑的窑尾鼓入冷风,冷却隧道窑内烧成后的制品。鼓入的冷风流经制品被加热后,再抽出送入干燥器作为干燥生坯的热源,这一段便构成了隧道窑的冷却带。紫砂坯件在与气流逆向运行的过程中,经历了预热、烧成、冷却后被推出窑外的全过程。隧道窑的热能利用率高,燃料消耗低,和倒焰窑相比可以节约50%~60%。
最初的隧道窑在中部两侧设有四对八只燃烧炉,采用人工加煤的方式,这给烧成带来了一些不稳定性。1977年开始采用重油烧成并用测温仪监测火温,烧成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劳动强度也得到大大的减轻。
隧道窑因烧成带位置固定,而且是连续化烧成,窑内各部位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但隧道窑是连续式烧窑,烧成温度不宜随意变动,只适宜大批量的生产和对烧成温度要求基本相同的制品,限制了烧成的灵活性。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