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协在北京召开理事长扩大会议,4月11日上午到国务院二招报到,下午安排的活动竟是在中南海。
下午3点,我们乘坐中巴车徐徐驶进国务院大门。首先参观的是紫光阁,这里是国务院领导接见外宾的地方,每晚收看新闻联播的人,差不多隔三差五可以看到这一场面。殊不知,在大厅的左右两侧还放着两个红木架上则摆放着10多件宜兴紫砂。我极为兴奋,赶紧拉着同去开会的蒋尧基站在旁边照相,转身再细看作品。
红木架上有壶艺泰斗顾景舟的提壁壶,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汪寅仙,
吕尧臣的紫砂桃杯和御玺茶具,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何道洪、
周桂珍的墨绿泥竹节提梁和段泥
曼生提梁壶,还有高级工艺师
沈遽华的紫砂香薰等十件(套)紫砂艺术品,红木架两旁还陈设着一朵高级工艺师
顾绍培制作
沈汉生镌刻的十六竹大千筒。陪同参观的张守智先生是一位在全国陶瓷行业受到尊敬的老教授,正是他的积极推荐,穿针引线,辛勤奔走,才让这些民间工艺瑰宝进入了神圣的殿堂。在去参观周恩来总理工作生活过的西花厅路上,他讲述了这段往事。
十年”文革“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是一场灾难,粉碎”四人帮“,举国欢庆,同时也百废待兴。1984年国庆,也就是建国35周年,国家举行了一次盛大庆典活动,尔后,国际上友好交往逐渐恢复,外事活动日益增多。中南海里的紫光阁,即是北京四大著名古建筑之一,也是国家政务活动的重要场所,他的修缮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在万里同志的总体设计任务交给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领导就把陈设陶瓷这部分工作交由张老师完成。拿着国务院办公厅的介绍信。
张老师在浙江绍兴举行的第四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设计交流评比展览会上,把这一任务交给河北,江西、江苏、浙江四个省的轻工业主管部门,因为这四个省都有一个历史悠久的陶瓷产区,即邯郸的磁州窑,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紫砂、龙泉青瓷。江苏浙江两省对这一工作十分重视,最后绝定征集宜兴紫砂和龙泉青瓷作为紫光阁的陈设陶瓷。
此前,紫光阁一直摆放的几件官窑瓷器。这次更换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征集工厂生产陈设陶瓷摆进紫光阁。为了按时完成这项工作,张老师奔走在北京、宜兴、龙泉之间,审方案,提要求、催进度、查质量。当时,江苏轻工业厅、宜兴县政府、宜兴陶瓷公司、紫砂工艺厂的领导十分重视这项工作,都把他当作光荣的政治任务来完成。
1986年9月,厂里派
李昌鸿、
汪寅仙、
顾绍培三位专程赴京,到中南海紫光阁实地考察场地和陈设环境,回来后一方面布置任务、一方面设计红木架子,厂里的技艺骨干人员纷纷一显身手。到这批作品全部完工后,请来顾景舟老先生和研究所负责人一起,对选送作品件件过目、严格把关、最后确定37件紫砂作品精心包装后送到北京,国务院办公厅行政司给作品的每一位作者颁发了收藏证书。从此这批艺术品一直在紫光阁轮换摆放,展示在来华访问的各国元首、贵宾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