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2-04 来源:紫砂之家
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形成,必须产生于优秀的文化土壤之中和文人墨客的参与,紫砂壶上“金石文化艺术”的形成也同样如此。清嘉庆年间,精于金石书画的陈鸿寿酷爱紫砂艺术,他设计了流芳后世的“曼生十八式”及许多传世佳作。以博大精深的艺术胸怀积极参与倡导壶上金石文化艺术,从而使当时壶上金石文化大为兴盛,大受鼓舞,形成了一种历史上难得的曼生壶文化现象。
范泽锋作品《骑象罗汉》
据说他曾设计十八款宜兴壶新式样,并聘请杨彭年、杨葆年、杨凤年、邵二泉、申锡及吴月亭等名家制作这些茶壶。以陈曼生的意见来说,一件茶壶的制作需要三位人士的参与。首先由壶手捏制茶壶,待其坯胎干至皮革硬度时,则请书画家在壶上施予绘画或书画的装饰,随后再请人在壶上刻画,完成后开始进行烧窑步骤。因此,一件作品可能有四个印章,包括壶手的、绘画的、雕刻的和订制茶壶主人的室名。从陶刻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正是由于包括陈曼生在内的许许多多文人学士书画名流直接参与陶刻艺术的创作,才使陶刻艺术真正完善和成熟,形成特有的艺术体系。因此,陶刻艺术就必然深深地烙上了文人学士的烙印。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