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1-19 来源:紫砂之家
壶承,茶席中的特殊角色,不像品茗杯那般不可或缺,不如紫砂壶那样集万千宠,却是成就一个好茶席的关键配角。
一、壶承的出现:
源自上世纪80年代的“干泡法”
上世纪80年代,壶承因“干泡法”而生。时间跳回到上世纪70年代,台湾茶外销价格大跌,当地转变外销至内销,举办各种推广茶文化的活动。大环境下,中国台湾的娄子匡先生于1977年提出“茶艺”一词,既区别于日本“茶道”,又有效地弘扬了中华茶文化。
随后,大批民间茶艺协会和茶艺馆出现。从茶叶知识、泡茶器具、到泡茶仪态和喝茶环境,茶艺不断演变精进。其中,茶仪在演进过程中,要求冲泡动作美观优雅,桌面保持干爽,所以逐渐把原本工夫茶淋壶的冲饮动作舍弃。
由此生成了“干泡法”,在台湾风靡整个80年代,并延续至今。应时而生的壶承,也衍生出各种不同形态。
陈顺培作品:砂之风
二、壶承的各种范儿:
随手可得、手作精制及工业生产
茶壶的形态千姿百态。虽然台湾主流泡茶方式以干泡为主,但一些茶人仍保留着淋壶的习惯,因此一些茶人会就地取材,直接选择生活中能够盛接废水的器皿。除此之外,还有一批具有专业工艺水准的手制壶承,以及现代工艺中不同材料量化生产的壶承。
1、随手可得的壶承
从日常生活中就地取材,比如家用的菜碟、碗甚至是大铁盘等等。这些器具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往往会出现一物多用的情况,看似不经意,其实也是生活的禅味。下面展示的菜碟,吃饭的时候被拿来盛菜,泡茶的时候就被拿来当壶承。随意拼搭,吃茶也是吃饭。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