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1-03 来源:紫砂之家
宜兴陶土的地质系沉积岩矿,为颇发育的古生代地层,地质年代约开始于五亿七千年万年前、结束于二亿三千万年前。陶土存于古生代志留念、泥盆、石炭四个纪,相继出现无颌类、原始的盾皮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在古植物方面,泥盆纪时裸蕨植物为主,石炭纪和二迭纪时则以蕨类植物为主的植物为主的植物群特别繁荣,形成茂盛的森林。经地壳运动,我国南北各地当时大都被海水淹没,形成广泛分布的海相地层。因此,陶土是源于内陆和滨海湖泊,经多种天然元素自然沉积作用,并受堆压成矿的,一般矿体呈层状。
宜兴的陶土按品类主要可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种。白泥是一种灰白色的单纯粉砂质铝土质泥岩,为志留纪、泥盆纪及二迭纪矿层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泥岩,为泥盆纪及石炭纪矿层;嫩泥是一种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泥岩,处于二迭纪地层中。用以制作紫砂器的原料紫砂岩矿,就深埋藏于甲泥中。紫砂矿体形态呈薄层、透镜状、厚度一般一米左右,甚或几十公分乃至灭尖消失,因此紫砂泥矿体又向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绿泥矿体,亦称段泥或黄泥,则是紫泥层上面的一层绵头,藏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比紫泥低。朱泥矿体,或称红泥,则是嫩泥层矿层底部的矿体,质坚如石,矿体呈橙黄色,亦称“石黄泥”,清·吴骞《阳羡名陶录》中称之为“既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色。”
宜兴地区广布陶土矿层,甲泥的蕴藏量巨大,而为数不多、品质独特的紫砂矿层却独存于宜兴,尤以丁蜀及周边地区储量为最。据《丁蜀镇志》载,黄龙山、青龙山下甲泥总储量达406万吨。1990年8月,江苏省地矿局地质二队根据新的勘查发现,又发布报告称,“探明黄龙山麓陶土矿源储量达1167万吨,以甲泥为主,其中紫砂泥41万吨。”可见紫砂泥仅占其3.5﹪,足显珍贵,而含量不满百分之一的朱泥,则更是以稀有而显贵重。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