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0-10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壶至清代乾隆年间,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由于当时绝大多数的紫砂艺人素养并不高,他们长期笼罩在前辈大家的成就之下,绝大多数艺人仅仅是描摹前人所作,亦步亦趋,缺少创新。壶形、制作技艺等方面的发展甚少乃至停顿。再者由于社会长期处于升平状态,在整个社会的审美观的影响下,陶瓷艺术的繁缛之风有所抬头。这一时期紫砂壶上出现了釉料等装饰,与紫砂质朴无华的本质很不和谐。
而这一切也被当时一些有心的艺人和文人所发现。其中有突破性创造的要数杨彭年,陈曼生等人。曼生在宜兴附近的溧阳为官,结识了制陶名人杨彭年,并对杨氏“一门眷属”的制壶技艺给予支持。更因自己酷嗜砂器,于是在公余之暇,设计多种造型简洁、利于装饰的壶形。到后来,陈曼生亲自捉刀,以俊逸的刀法,在壶上刻雄奇古雅的书体和契合茶壶本身意境的题句,这就是名垂青史的曼生壶。自此,文人壶风大盛,“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韵味,将紫砂创作导入另一境界,形象地给予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
继陈曼生之后,又有瞿应绍、邓奎、梅调鼎、朱坚等一批书画家积极参与,合作而成的作品极尽文人意味,有些由于社会动荡、战火连绵没有流传下来,那些历尽艰难保存到今的佳作都已成为艺术奇葩而长盛不衰。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