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8-12 来源:紫砂之家
龙窑烧成,千百年来全赖松柴,耗量可观。
就宜兴窑场来说,年平均耗柴量约在二十五万吨以上,其柴源,除本地山区供给一部格外,大多数均赖苏、浙、皖三省十六个县供给,运送艰难,费用本钱高。因而,燃料疑问变成宜兴陶瓷工业长时间来难以解决的大难题。为此,陶业界的有识之士葛逸云先生等,早在1919年就着手进行龙窑变革,试图运用煤炭烧窑,效果仅将窑炉膛改成烧煤。“窑炉膛”是烧窑的焚烧处,原燃料须用优异松柴和树桩,耗量大,约占全窑所燃松柴的百分之二十。这一以小见大的革新效果,无疑是个壮举。虽然葛氏欲求“以煤代柴”的希望生前没有完成,变成憾事,但是,葛先生那孜孜不倦,长时间为改造龙窑的精力和奉献,至今尚在宜兴陶瓷界中传颂。
50年代初,跟着造林美化,柴源日趋严重。窑场呈现“柴荒”,直接影响陶瓷工业的开展。据1957年国家轻工部计算,仅中国南边十一个省份二千五百余座龙窑(包含其它土窑),年均耗柴量达一百六十万吨以上,影响到造纸工业的开展和国家建造。为此,轻工部将龙窑变革列入了“一五”方案,是年四月至十二月,轻工部技能司派工程技能人员在宜兴陶瓷公司蹲点,进行龙窑改造。首先以建造陶瓷厂(即现宜兴彩陶工艺厂)的老南窑作为改窑试点,运用煤气烧成法。后因改窑工期长,难以在短期内遍及,技能司承受工人的提议,改用以煤代柴烧成法。继而于1958年头,挑选正新陶瓷厂的黄家窑作为试点,将龙窑的烧成构造略加改造,用煤粉鼓风试烧成功。5月3日——5日,轻工部在丁蜀镇召开全国龙窑变革推行会议,将宜兴以煤代柴的龙窑烧成法,向全国陶瓷产区推行。1977年今后宜兴陶瓷公司终止龙窑烧成。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