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6-30 来源:紫砂之家
南京1965年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紫砂提梁壶是我国目前已知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紫砂壶,该墓的主人吴经,《明史宦官传》有传。该壶可视为明中期紫砂壶的标准器,如果将吴经墓出土的紫砂提梁壶与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残器相比较,所得出的结论,羊角山的紫砂壶上限可能就不会到北宋,如果从部分打泥片成型的残器制作工艺来判断,制作年代可能会是明中期以后,其它的捏塑成型之类的残器可能相对要早一些。
这类判断,可在唐寅(1470-1523年)、文征明(1470-1559年)、王问(1497-1576年)、仇英(约1502-1552年)的绘画作品中得到证实。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能见到明成化至明万历的紫砂壶的形态演变。有些壶从绘画中可以看出是用来煮水、煎茶,还不能称作紫砂茗壶,如唐寅《事茗图》中的提梁壶,仇英《松溪论画图》中的软提梁壶,均是用来煮水、煎茶。王问《煮茶图》中的提梁壶,从流的部位、形状来看,很像是金属壶。但文征明《品茶图》(作于嘉靖十三年,1543)中的紫砂壶,显然是用来泡茶的。
茶书、笔记小说也都是在明中期以后才陆续开始提到紫砂壶。
贺洪梅作品:龙
据《明会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诏建中发贡上贡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茶芽以进,有司勿舆。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曰探春、先书、次春、紫笋。」因太祖下诏,罢造大小龙团,惟采茶芽以进。饼茶日趋衰落,散茶兴起。饮茶方式由煮、煎改变为泡茶。新的饮茶方式的出现,必将带动和产生新的相适应的茶具出现。
正因为泡茶法的提倡与普及,便相应产生了以泡茶为主的茶壶,由于宜兴地区有着悠久的传统制陶制瓷技术和种茶饮茶习俗,这给予以泡茶为主的紫砂茗壶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
宜兴地区的先民们,正是在明中期的这种环境气氛中,逐渐完成了在粗陶中提炼出可精加工的里外不施釉的紫砂壶。随着时间的推移,紫砂茗壶的制作工艺日趋完美,因而在明末一举获得「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