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4-13 来源:紫砂之家
天下的紫砂壶产于同一个地方,就是江苏宜兴丁山和蜀山之间的丁蜀镇。宋代以来,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家家制坯,户户捣泥的陶艺世界。当地人,衣食所需,均赖以陶业。制作紫砂壶的料子是一种坚硬的,稀有的矿石。这种矿石,只有丁蜀镇周边的小山上有。许多人,包括日本人,都试图用自己家乡的泥土来做紫砂壶,结果全都失败了。那种罕见的矿石,经过风化,碾碎以后,形成的紫砂泥,具有密度极高,排列有序的气孔。这些神奇的气孔,为紫砂的妙处奠定了物质基础。
做出了第一把紫砂壶的人是谁呢?多数学者都认为是供春。供春是壶艺界的,原是一个大户人家的书童。供春经常陪伴主人吴颐山到金沙寺去读书,金沙寺在宜兴市郊的山林里。
庙里有一个和尚,叫金沙僧,他是庙里后勤工作的负责人。他经常用紫砂泥做些坛坛罐罐的东西。小供春对老和尚干的活特别感兴趣,常常躲在一边看,过去叫偷艺。老和尚每次收工前,都要洗手,机灵的小供春主动上前帮忙去倒水。他的目的是,把盆底下沉淀的那一点点紫砂泥,收集起来。久而久之,小供春收集到了一大把紫砂泥。他发现庙里有棵千年银杏树,树上结满了树瘿,据说一百年才结一个树瘤子。供春觉得,它沧桑、古朴、有意味,就模仿树瘿捏了一把壶,取名树瘿壶。史学家也认为,正是供春的树瘿壶,把日用陶器带进了艺术美陶的境界。
但是,在上个世纪初,知道供春,知道树瘿壶的人并不多。那件国宝,在地摊上躺了好多年。从地摊货,最终变成国宝,幸亏遇到一个识货的人,那人叫储南强,江南的一位文化名士。1928年,储南强在苏州一家杂货摊上,看到一把脏兮兮的壶。他觉得这把壶像古籍中描写过的树瘿壶,人家要价一块钱,于是他不动声色地把壶买了下来。当时,他心里还有点不太踏实,急忙去找一个人,那人就是黄宾虹。黄宾虹对那把壶爱不释手,赞不绝口,他说:这就是树瘿壶。
黄宾虹说:当年供春,是模仿银杏树上的树瘿,也就是枯瘤子,做的这把壶。现在,你看这把壶的盖像个南瓜柄,显然是后配的。储南强对这把壶的传承史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黄宾虹说得对。
既然壶盖不合适,咱们就重配。储南强请出制壶高手裴石名,请裴石名依照树瘿的造型,重新配了一个盖子。新配的盖子上,刻了45个字,分两行:制壶者供春,……,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两万金易之而未能。当时,英国人开价两万大洋,要买这把壶,没买给他。为了迎庆这把树瘿壶荣归故里,储南强准备在宜兴建造一个楼台,专门收藏这把壶。楼台的名字都想好了,叫春归阁。就等开工时,抗日战争爆发,春归阁没有建成。
宜兴沦陷后,日本人知道了这件国宝,请人找到了黄虹宾,想要这把壶,日本人开价八千块大洋。储南强不可能把国宝让给日本人,为了以防不测,黄宾虹带着那把壶,躲进了深山老林。全国解放以后,黄宾虹把壶捐献给了国家。当时是捐给苏南文物管委会,现在这把壶,收藏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