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2-16 来源:紫砂之家
据考证,紫砂陶器自北宋初创伊始,便得到了历代文人的青睐和推崇。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欧阳修,明朝文徵明、陈继儒、王鉴等文人对紫砂艺术的发展都付出了很大的热忱。尤其是清乾隆、嘉庆年间的陈鸿寿更将文人的紫砂情怀演绎到了极致。
陈鸿寿,号曼生,杭州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嘉庆六年拔贡,官至淮安同知,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诗人,也工竹刻,是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陈曼生于公元1812至1815年间,任紧邻宜兴的栗阳县令,为他有机会亲身参与早就钟情的紫砂壶的设计制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会。清朝康乾盛世之后,紫砂壶艺的发展已显疲态,陈曼生的到来为宜兴紫砂注入了极大的生机。他将当时的制壶名手杨彭年等邀至府中,并邀其幕友郭频伽、高爽泉、江听香、查梅史等文人雅士共同探讨设计砂壶的款式型制,并精心巧思合适的铭文镌刻于壶上,每款壶上铭文的内容、字体、布局乃至镌刻刀法与壶之造型如同天作之合,文人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人生理念也精妙地融入紫砂,令人玩味无穷。
陈曼生与制壶高手杨彭年合作,以“阿曼陀室”的壶底印章推动了整个紫砂历史的更新与发展。自陈曼生起,紫砂壶不仅造型丰富,而且更重要的是,“曼生壶”的命名都是经过创作者精心构思而得,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极富哲理,包含了陈曼生对中国哲学的深刻理解,从而演绎成具有美学内涵的紫砂作品。如此高品位的紫砂壶一经面世,便身价不菲,除了紫砂爱好者争相收藏,一些达官贵人、富豪巨贾,也为一壶不惜重金争购。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