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2-11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花盆是中国古陶瓷发展历程中的产物,是中国古陶瓷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出现丰富了古陶瓷的种类,紫砂花盘在实用性和观赏性上完全能和瓷器在古陶瓷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宜兴紫砂工艺花盆,是有别于紫砂茶具功能而形成的一个大类品种,因其具备天然优良的材质性能,适宜于各种盆栽与盆景艺术。它造型千姿百态,装饰风雅悦目,历来深受园林和广大盆艺爱好者的喜爱。几百年来,紫砂花盆犹如陶都艺苑中的一株奇葩,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为古老陶都增添了陶艺的精美和文化的厚重。
紫砂花盆的起源及发展
紫砂花盆的发端、发展、传承已经历了四个多世纪。作为盆栽、盆景器皿,紫砂优于瓦盆、瓷盆、陶盆、石盆及后来简易的塑料盆,它的造型装饰千变万化,艺术形态与文化品位独树一帜,彰显了紫砂盆艺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风采。史料记载,在明代中叶之前,民间乃至上层一般流行挂釉花盆,并以均釉盆和白泥黄釉盆等欧窑产品为主。之后,因紫砂花盆的问世而改变了盆的品种结构,开创了紫砂盆栽艺术相生的新面貌。其优异性在于盆器里外不施釉,盆壁具有优良的保湿、排水、透气性而越来越得到盆艺界的青睐。直到1987年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宋代紫砂陶残片作C14理化分析,其分析数据和现代紫砂原料的化学成分、物理结构完全一样。经10万倍电子显微镜放大检测,紫砂陶烧结后其原子结构呈球体形重叠排列,中间留有链式双重气孔,气孔率高达7.8%;瓷土烧结后是片状重叠排列,中间单孔,气孔率为1.3%;陶土烧结后是菱形状重叠排列,中间单孔,气孔率3%,在造型、装饰上趋于多样化。而在紫砂花盆上用陶刻装饰更让其愈显文化韵味。
紫砂花盆的陶刻
捻管转刀法最适宜在宜兴紫砂花盆上表现书画,能保持宜兴紫砂花盆古朴、典雅、清逸的风格;能体现宜兴紫砂花盆醇厚、朴素、隽永的意味。因此,薄刃快口尖刀,捻管转刀是最具宜兴紫砂花盆陶刻特点的技法。宜兴紫砂花盆陶刻的语言是由宜兴紫砂花盆特定的材料、工具、技法、表现内容和欣赏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特征。
宜兴紫砂花盆陶刻语言的形成是随宜兴紫砂花盆陶的历史,一代代艺人摸索、探究而形成的,是宜兴紫砂花盆陶刻最佳的表达方式,也是宜兴紫砂花盆陶刻审美和价值的体现。宜兴紫砂花盆陶刻是一般人不易介入的艺术。一个陶刻家先要具备相当高度的技艺修养、书画水平,又要熟悉宜兴紫砂花盆泥性,加上薄刃快口尖刀,捻管转刀法的掌握难度,不经数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锻炼、体悟是很难深入和把握其内涵的。可以说有些书画家、篆刻家和爱好者偶尔涉足,其虽有相当书画造诣,而在宜兴紫砂花盆上的创作往往不如意,原因就是缺乏了解宜兴紫砂花盆陶刻的语言。
宜兴紫砂花盆泥制成坯,易于刻划。艺人用竹刀尝试过,然坯之干湿程度要恰到好处,砂之粗细也大有讲究,因此宜兴紫砂花盆陶刻一般用薄刃快口之尖刀刻划。刻石章用平口钝刀,且印章体积小,印面平整,一般以石就刀,石转刀不转。而宜兴紫砂花盆坯体有平面,而更多的弧面体大易损,一般只能以刀就坯,捻管转刀为宜兴紫砂花盆陶刻最具特点、最基本的刀法。宜兴紫砂花盆陶刻表现的内容很丰富,主要以传统中国书画为题材,倾向于简约、清逸,具文人意味的内容,这是中国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乐于并习惯欣赏的。
陈曼生对宜兴紫砂花盆的贡献
谈宜兴紫砂花盆陶刻,不能不提陈曼生和“曼生盆”。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清乾嘉间浙江钱塘人,是著名书画、金石家、篆刻家,为西冷八家之一。“曼生盆”是陈鸿寿宰溧阳时倾心于宜兴紫砂花盆,公余闲暇构思出样,由杨彭年等制盆,然后他和幕友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等指导撰盆铭并书刻,世称“曼生盆”。陈曼生对宜兴紫砂花盆最大的贡献应是:构思设计了一批简约、古朴,具文人意味的盆样,而铭文书刻成为其构思的组成部分,他的参与提高了宜兴紫砂花盆的艺术品位,将盆与刻的结合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紫砂盆与紫砂壶一样以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优势,在人们追求不同的休闲、养生方式中越来越展现紫砂盆艺的强大活力,奠定了紫砂盆艺在传统工艺中的地位。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