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1-28 来源:紫砂之家
近来,有为牟利而哗众取宠者,称所创紫砂泥料善变,成壶遇热水浇注、注沸水泡茶时能变换颜色或现五彩之光。而对此以为奇者,不在少数。殊不知,此处有个不小的陷阱。
欲破紫砂成壶的色彩变幻之谜,必先正本清源,了解紫砂泥料如何生出“七十二般”变化。
宜兴的陶土品种较多,广泛分布在宜兴南部的丘陵山区,以丁山、张渚、渚东为主要产地。当地一般根据陶土矿的本色将其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白泥是一种以灰白为主色的单存粉砂质铝土质粘土,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色的杂色粉砂质粘土(通称页岩),而嫩泥则是一种以土黄和灰白为主色的杂色粘土。
作为紫砂陶器所用的原料紫砂泥(此为统称),又被美誉为“五色土”、“富贵土”,业界以矿岩的基本颜色将其分为紫泥、红泥、本山绿泥(也称绿泥)三大基本种类。紫砂壶之所以能变换颜色或者呈现五彩的根源,便是紫砂泥料天然色彩的变化。因为紫砂泥本身就有五色之分,再以适当比率调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制,便会呈现出深浅不一的黑、褐、赤、紫、黄、绿等丰富色彩。
但紫砂泥的色彩变换是天然之质所致,而不是通过化学添加剂刺激反应来实现的。所以,紫砂遇沸水或者泡茶时会有较大差别色彩变幻的说法,都可以说是偷换“五色土”的概念,并以此为噱头,吸引消费者目光的伎俩。
细说紫砂泥中的紫泥,它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原料的外观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的斑点,烧制后的颜色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虽然紫泥的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厘米到一米左右,但又根据矿层位置不同,以及其主要成分水云母和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赤铁矿、云母等而分为底槽清、天青泥、红棕泥、清水泥(普通的常见紫泥,也有简称为普紫的)等。
其中,需特书一笔的是底槽清。因为它被历代陶人推崇为紫泥制壶之首,且自紫砂有史以来的诸多经典名器皆用其制作,“紫砂泰斗”顾景舟更是对其钟爱之至,如今已成为各大名家常用的基本泥料之一。
底槽清,真名底皂青,因宜兴方言读音为“底槽清”且沿用已久,反倒本名为人少知。作为一种矿料名称,底槽清一般呈紫褐色致密块状,且带有均匀分布的“鸡眼”(也称“猫眼”,在阳光之下呈青绿色豆斑结晶状,主要成分是石英,烧成之后壶身表面会形成不规则的细小碎金,即“紫玉金砂”之“金砂”)。但底槽清也有老嫩之分,矿料越老,白色云母的碎片含量相对越多,鸡眼会随之越小、越少。
在1160度至1180度之间烧成的底槽清呈现粉棕色,在1190度至1200度之间烧成时呈现深紫色,并泛发青之光,有人称其为紫茄泥。
底槽清中还有一种料因泥偏红而俗称“豆红砂”,比较少见。更珍罕者为黑星土,是特地从底糟青最底层原矿中偶见内含澹墨色细小夹心层集中而成(故直称黑心土),因提取量极少,珍贵稀罕,为喜好珍稀名泥的玩家所爱。其烧成后颜色黄褐略泛黑光。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