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紫砂壶的三重境界(2)

紫砂壶的三重境界(2)

时间:2014-11-26 来源:紫砂之家

  第二特征:壶之韵。

  看一把壶在视觉效果上带来的感受,是最直观的。无论是时大彬仿的古器,还是陈鸣远仿的瓜果花木,无一例外,都是建立在传统审美的基础之上的。而脱离了对传统审美认知的紫砂壶,是没有艺术的含量的。因此,承载传统审美的认知,是紫砂壶的第二境界。

  相对于其他艺术品,紫砂壶很好地融合了传统,将许多成熟的艺术形式用紫砂壶的器型展现出来了,因此,紫砂壶具有以下特征:

  1、紫砂壶色彩丰富,具有传统国画的色彩美。紫砂泥分紫泥、朱泥和本山绿泥,经过配制,颜色千变万化。同时,由于紫砂泥料的粗细变化,使壶身呈现出一种特殊而丰富的视觉效果:砂而不涩,光而不亮;粗而不糙,细而不腻。而经过使用之后,还能产生如珠玉般细腻的“包浆”效果。

  2、紫砂壶型制多样,具有传统雕塑的器型美。紫砂壶在型制上大致分圆器、方器;在工艺上大致分光货和花货。其造型主要是借鉴古代陶瓷器、青铜器、漆器、竹木器、玉石器、生产用具、生活用器以及花果树木,如将鼎、罐、帽、秤砣、乐器、瓜、葫芦等实物之形改装成壶等。

  3、紫砂壶制作的工艺特殊,不同于其他以轮制或拉坯成型的陶器。它是在精雕细研中打造成型的,如传统成型方法“打身筒”、“镶身筒”,以及特殊的壶面处理“明针”等,它具有严格、规范、准确的表现力,堪称一绝。

  紫砂壶的审美,包含了对器型、制作工艺和泥料质感的审美。一把优秀紫砂壶的产生,必定符合对传统审美的认知、对紫砂泥的熟知和对制作工艺的熟练应用,而这“型”、“泥”、“工”也成为欣赏紫砂壶器型的三大要素。由于现今绝大部分紫砂壶器型仍是沿用数百年以来的成熟器型,因此现今紫砂壶的优劣基本以“泥”和“工”作为评判标准。

 

  在紫砂壶器型审美中,有些误解说明一下:

  1、有些朋友喜欢问一些“大红袍”、“天青泥”等关于泥料的问题,认为这些泥料比较珍贵,所以这一类泥料做的紫砂壶价格必定高。这种说法不必信,一则是泥料的价格主要和现存泥料的数量有关系,数量少的价格高些可以理解,但泥料在紫砂壶的成本中相当少的,它不是紫砂壶价格的主要因素;二则是在紫砂壶制作的过程中,应是根据紫砂壶的大小及器型来选择泥料品种,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2、有些朋友对于紫砂壶是全手工还是半手工的讨论比较多,认为全手工壶的价格应远远高于半手工壶。这种说法其实也是不准确的,一则是现在没有人对全手工和半手工做过详尽的分类,其概念是相当模糊的,大致认为是否借助模型是判别的标准,而现在所有的紫砂壶都借助了机械工具和模型,比如紫砂壶的“整口”,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这还算不算全手工呢?二则借助模型主要是便于成型,无论壶的“圆”或“方”,都比手工标准,有利于提高紫砂壶的美观性,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其他工序还是要靠全手工来完成的。所以,不论全手工还是半手工,都是建立在对传统技巧的熟练掌握之上的。

  3、有些朋友认为紫砂壶越花哨就越难做,价格也就越高。这其实也是个误区,一则是任何一把壶,都有其相应的制作难度,并不是说一把壶越花哨越复杂就越难做。反之,有的时候,越是简单的素材,越难做出好的效果;二则是对于壶的审美并不是以繁简为标准,而应以壶所体现的整体效果为标准;三则是越繁琐的壶越可能借助模型,其成型看似复杂实则也很简单。

 

  由上可知,紫砂壶的器型之美,主要是借助传统的审美认知,再通过特殊的制作工艺和紫砂泥这种特殊的材质体现出来的。

  第三特征:情之切。

  紫砂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壶铭”来体现。“字随壶传,壶以字贵”的这个“字”,就是指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也只有通过这个“字”,才能了解一把紫砂壶所表达的理念和思想。因此,传统文化的体现,是紫砂壶的第三境界。

  “曼生壶”大多请杨彭年制作,“壶铭”的刻制也由他人完成,陈曼生及幕僚仅仅设计了壶型、题写了“壶铭”, 为何“世人皆说曼生壶”?原因就在于陈曼生将紫砂壶与“壶铭”完美结合,通过书法的形式,反应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因此,紫砂壶的“壶铭”具有以下特点:

  1、紫砂壶的“壶铭”是由壶而生,所以,“壶铭”必须切茶、切壶、切情。

  2、“壶铭”的书写和刻制必须符合传统书法的规范和审美。

  3、必须根据紫砂壶的器型和大小来设计“壶铭”的内容和书写方式。

  关于“壶铭”的误解,主要在于两点:

  1、紫砂壶是载体,书法是装饰。因此,书法家的字与名家紫砂壶的结合就是一把好壶。此观点的主要问题在于看似艺术与艺术的结合,其实忽略了两种艺术的结合点。好的“壶铭”必须来源于紫砂壶的创作理念,而同过“壶铭”来表达,使“壶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曼生十八式”中的“箬笠壶”,此壶早在明代就有人做过,为何成了“曼生壶”?个中原因主要是由于陈曼生那句充满禅意的“壶铭”:“箬笠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2、紫砂壶的价值在于“名头”,“名头”越大越多,价值就越高,因此,紫砂大师加书法大师加美术大师加刻绘大师的结合,价值也应是最高的。此观点的误解在于紫砂壶是否能融合这么多的元素,而像在紫砂壶上刻画,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原因很简单:刻画无助于提高紫砂壶的艺术品质。

 

  由上可知,紫砂壶对于传统文化的承载是由壶而生,而传统文化又提升了紫砂壶的艺术品质。

  总之,由茶香到壶美再到情深,是紫砂壶由浅入深的三重境界,只有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才能将传统文化与紫砂壶完美结合,也才能使紫砂壶正真具有“文人气”、“文化气”。(转载自江南“胡”说)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