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有个性的紫砂器

有个性的紫砂器

时间:2014-11-19 来源:紫砂之家

  中国的泡茶方法,在明朝发生了最后一次大的变化——“改团为散”。压成饼、球或砖状逐渐被松散的茶叶所取代,这也带动了茶具的改革,宜兴紫砂壶随之应运而生。这一时期,中国茶叶开始传入西方,1635年左右,紫砂壶由荷兰人首先引入欧洲,并随着饮茶风尚的兴起而传播开来。

  数年前,朋友送我一只宜兴紫砂壶,以紫泥烧制,鼓腹、素面,倒是古朴简洁,我却不是很爱,总觉得有些老气横秋。加之茶壶是新做的,火气未消,干涩有余而凝润不足。好在上面特意镌刻了我的名字,满足了那点儿虚荣心,因此每天必用。大半年后,不经意地发现,茶壶已气宇非凡,紫泥润而不腻,色泽深沉,有种暗香浮动之气……

  今年秋拍,香港邦瀚斯拍卖公司推出“好善簃珍藏宜兴紫砂”专场拍卖,这是英国藏家杰勒德·霍索恩夫妇(Gerard Hawthorn)的一批收藏。100件紫砂器跨越明清两朝,呈现出不同时期各种工艺的面貌。在近30年内,这样集中的展现紫砂器,并不多见。除1977年美国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曾向各大博物馆及知名藏家借展,由谢瑞华编著《I-Hsing Ware》一书,以及1978年香港苏富比(微博)举办的一场宜兴紫砂专场拍卖以外,便很少再有精品出现于市场,而中国内地的紫砂拍卖则多以近当代为主。

  杰勒德·霍索恩的收藏开始于1963年复活节那天。当时杰勒德受悉尼·莫斯(Sydney Moss)最小的儿子休·莫斯(Hugh Moss)的邀请加入悉尼·L。莫斯公司工作(Sydney L.Moss Ltd,London)。这家公司是悉尼1910年创办的,主要经营中国古董。从成立的那天开始,就一直注重与中国文人相关的艺术品。按老悉尼·L。莫斯的话说,要符合“学者的口味”,所以对中国的书法、绘画、茶道、文房等非常留意。杰勒德深受熏陶,他告诉我:“我一直希望能在闲暇之余收藏一批反映中国陶匠高超技艺的紫砂壶,他们的作品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在获得悉尼·莫斯本人的同意后,我便在当年底开始了宜兴陶器的收藏。”

 
  • 百福壶

  “宜兴壶,产自江苏之宜兴,以地名之也。质为陶,而非瓷。成品种类甚多,凡用具应有尽有,不过以壶最为著名耳。”这是民国时期收藏家赵汝珍在他的《古玩指南》中对紫砂壶的介绍。

  在紫砂壶大量出现前,茶壶有多种质地,瓷壶最常见。两相比较,发现瓷壶导热快,沸水注入后,极烫手。另外,瓷壶透气性差,水温持续过高时,茶汤容易闷得过熟,影响茶的品质。宜兴紫砂壶烧制的原料为泥土,分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这种泥可塑性好,收缩率小,塑成型后不需上釉便能出来光滑的效果,又能避免瓷壶的各种缺陷,于是当宜兴紫砂泥料被用于制壶后,人们迅速认识到它在泡茶上的优越性。

  最早知名的紫砂大师是明代的供春,他是明正德嘉靖年间人,原为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读书于金沙寺,寺中有一位老和尚很会做紫砂壶,供春就偷偷地学。据说,有一日,主人与和尚下棋,供春便用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后,这把壶古朴可爱,于是一下子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供春壶”。

  杰勒德·霍索恩的第一批紫砂藏品是两个小巧的紫泥仿古小方壶。“这两件藏品是1964年公司从苏富比对戴维德基金盈余藏品的拍卖中获得。”杰勒德向我回忆道,“当时市场上很少出现高质量的宜兴紫砂器,加之以中国瓷器为主流的藏品,价格也较为大众化,致使对宜兴紫砂感兴趣的收藏家少之又少。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些大型拍卖行在收到宜兴紫砂委托时,都会按照惯例将它们划入‘无交易价值’的范畴,并婉言拒绝。”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甚至在整个欧洲,虽然东方艺术品收藏市场已经渐近成熟,但宜兴紫砂与竹雕并不是当时的收藏主流。杰勒德说,他在收藏过程中常会听到一些反对声和善意的劝告。他印象深刻,曾经与就职于赫赫有名的Sparks中国艺术古玩公司的彼得·沃恩(Peter Vaughan)聊天时,告知对其收藏的三把宜兴紫砂壶极为动心。彼得·沃恩在嗤声大笑后,慷慨地将其送给了杰勒德。不过,彼得如果看到了此次拍卖的结果,一定会懊悔当时的决定。

  杰勒德说,他的大多收藏来源于伦敦的波特贝娄路市场和柏孟塞市场,偶尔也会从伦敦西区的布鲁兹(Bluett)、斯宾克(Spink)、道格拉斯、怀特(Douglas wright)、斯比尔曼(speelman)和其他的伦敦东方艺术品行家那里购得。在那时候,还是有机会买到便宜的艺术品,通常不会超过5英镑,甚至几先令都有可能。在那时,杰勒德经常和女朋友、后来成为他夫人的埃莉(Ellie)一起满市场地寻找自己心中的珍宝。直到今天,两人仍旧保持着这种习惯。

  杰勒德说到这时,倒让我想起了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赵明诚与李清照经常在归来堂品茗对坐,两人相互以所藏古物命题稽考对方,而每次在相国寺收集到藏品后,则“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无论古今中外,这种夫妻间的雅趣,总能羡煞旁人。

  时间在不经意地过去,杰勒德与埃莉也从相识、相知成为夫妻。他们游历整个欧洲,遍访大街小巷中的古玩市场,旅途中除了与家人们分享喜悦,也经常会被有竹雕、印泥、木雕等文人雅玩器物出售的地方吸引驻足。杰勒德说:“尽管中国宜兴紫砂当时已闻名天下,但还常有朋友告劝我们不要误入歧途,也正因为当时西方收藏家及古董商对它们的价值有所忽视,使我们有更多的机缘获得精品。”

 

  杰勒德·霍索恩有一件清早期的段泥水盂,仿椿树而塑,以镂空及高浮雕法将椿树外表纹理疤痕、空洞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整体形制又如人耳,捏塑曲线如盘曲的耳蜗,故刻款“耳盂”二字,一物二喻,可谓奇思妙想。这件水盂为艾伦·罗杰(Alan Roger)的旧藏,他与其兄尼尔·罗杰(Neil Roger)是当时众所周知的时尚名流及设计师“兔子罗杰”。两兄弟被众人描述为“二战”中的两位英雄,战争期间艾伦曾供职英国军情五处,战后被派赴香港处理再安置问题。

  另一件清乾隆紫泥梅桩式笔筒曾为美国中校本·尼夫·修(Lt.Colonel Ben Neave-Hill,1912~2000年)收藏,尼夫中校在“二战”期间于法国敦刻尔克受伤,后成为军事史学家,他与妻子达芬继承了祖父的中国陶瓷收藏,并在1950年加入了伦敦东方陶瓷协会。这件笔筒成梅树桩形,上有大小树洞,加上深浅肌理的表现,强调其老态。树两侧长出新枝,在其扭动的枝叶上梅花盛开,寓意老而不衰。

  在17~19世纪,除了青花瓷与彩瓷外,宜兴紫砂陶器对西方也产生过重要影响。1635年左右,紫砂壶由荷兰人首先引入欧洲,并随着饮茶风尚的兴起而传播开来,今天在欧洲还能看到大量的外销紫砂器。于是荷兰陶匠开始模仿烧造宜兴紫砂,之后英国斯塔福德郡的Elers兄弟也开始模仿烧制宜兴紫砂,1700年英国斯坦福郡生产的炻器茶壶其造型与盖上的动物钮有着明显的宜兴紫砂壶的影子。

  杰勒德·霍索恩说:“在过去的47年收藏生涯中,宜兴紫砂逐渐成为我数量最多的藏品,并已经超过我历年来所收集的其他文人雅玩藏品。如今,传世紫砂精品甚至比御用瓷器还要稀世难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近期所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紫砂》中为数不多的紫砂精器同样印证高质量古代紫砂存世的稀缺,但却又从另一方面肯定了我们当时对宜兴紫砂进行收藏的抉择。”

 

  好善簃藏宜兴紫砂赏

  在此次“好善簃珍藏宜兴紫砂”专场拍卖中,有100件宜兴紫砂器,其时间跨越明清两朝,涵盖各种工艺技巧。有意思的是,如果以古代宜兴紫砂主要装饰技法做排序,结合历史进程,将这百件紫砂器稍做排列,便能清楚地看到不同时期不同技法的发展状况及运用程度。

  工艺:贴花

  清早期 朱泥贴花狮子绣球壶

  贴花亦称“模印贴花”,用木模、陶模印好浮雕式花纹后,粘贴于紫砂坯体,最后再修正烧成。有时用不同泥色贴饰,造成鲜明对比。紫砂贴花技法于清初出现,至清乾隆、嘉庆年间已发展到较高水平

  • 补天-已售

  工艺:模印

  清早期 紫泥印花六方茶叶罐

  模印或压印为紫砂印花技法之一。17世纪末期开始出现,18世纪初被大量运用。通常先在木板、陶板或金属铸模设计纹饰,再雕刻成阴纹,然后将带湿的泥片覆于板上进行压印,最后将带有凸出纹饰的泥片镶接成型。

  工艺:素面

  明末清初 紫泥耳把壶

  明中早期宜兴紫砂壶身大多素面无纹,而制壶者之款印通常钤于壶底。直至17世纪中叶才发生改变,清中期前后也偶见素面紫砂壶。

  工艺:加釉加彩

  清乾隆 紫泥蓝底粉彩菊花纹壶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文款

  加釉加彩装饰技法以地色粉彩做皮,再以其他彩饰以花纹,其用料为景德镇粉瓷色料,故其法与粉彩瓷填粉加彩无异。此技法清中期较流行,现已不用。

  工艺:泥胎饰粉彩

  清 紫泥粉彩花卉宫灯

  宜兴紫砂以粉彩装饰的技法始于清康熙年间,其工艺应该是由传统泥绘基础上再吸取景德镇粉彩技法发展而来。一般先用釉料在烧成的紫砂素胎上以粉彩勾画后,再放入低温炉二次烧成。

 

  工艺:调砂铺砂

  清早期 紫泥掺沙梨皮小水盂

  调砂在细润的泥中掺以粗砂粒或细砂粒,与泥质不同,烧成的收缩率也不尽相同,烧成后会产生似“梨皮”的效果。

  工艺:泥绘

  清雍正 紫泥泥绘策杖行旅圆形砚

  紫砂泥绘或堆绘在18世纪早期就开始兴起,该技法要求泥浆研磨得和墨汁一样细润,稀稠必须恰到好处,浆堆绘技法雍正时已相当成熟,发展到乾隆时更是炉火纯青,这种堆绘技法乾隆以后基本失传。

  工艺:凸雕

  清乾隆 紫泥梅桩式笔筒

  凸雕即浮雕,分高浮雕与浅浮雕两种,一般为器物装饰所运用,清代宜兴紫砂器上,浮雕技法较为常见,清代中期浮雕运线流畅,线面结合自然,光影处理生动,构思巧妙且效果独特。

  工艺:镶玉包锡

  清道光 紫泥元末山人刻竹束式诗文锡包壶

  胎体外通包锡,流、柄、盖钮均镶玉,又称为“三香壶”。将紫砂与玉、锡工艺相结合,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清代嘉庆道光时期十分流行。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