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9-26 来源:紫砂之家
说起紫砂壶,不能不提陈曼生。陈曼生即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
浙江钱塘人。他的本职工作是当县太爷,担任溧阳县知县。可是此人太痴迷紫砂壶了,经常不升堂、不断案,偷偷溜到宜兴去品新茗、赏新壶。陈曼生也是个才子,诗、书、画、印样样精通,是“西泠八大家”之一。出版过《种榆仙馆印谱》等许多“学术成果”。因为爱壶,陈曼生放下县太爷的身段,找到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与他们达成协议,联合开发紫砂新品。具体的分工是,陈曼生负责设计与篆刻,杨家兄妹负责捏制与烧成。双方优势互补、精诚合作,创作了大量的紫砂名壶。陈曼生的运刀犹如雷霆万钧,显得雄健朴茂,金石味十足,杨氏兄妹的壶线条简洁、做工规整。“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韵味,将紫砂创作导入另一境界,形象地给予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在紫砂历史上便出现了“曼生壶”或“曼生铭,彭年制砂壶”等名词,表面看来,镌刻名士和制壶名工“固属两美”,实际上,名壶以名士铭款而闻名。虽然写在壶上的诗文书画依壶而流传,但壶随字贵。
陈曼生与杨家兄妹合作,在壶体上刻字、作画的工艺,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另外曼生壶还有个显著特点,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尤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陈曼生一反宜兴紫砂工艺的传统作法,竟将壶底中央钤盖陶人印记的部位盖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壶盖里或壶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
陈曼生还以县太爷的身份和西泠名家的影响带动了一批文人墨客、朝野名士,共同关心、一起扶持紫砂业的发展,大大地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品位和做壶人的社会地位。他们以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质朴有机而生动地融入紫砂壶,将文人艺术与制壶技艺有机结合,使文人紫砂壶成为一种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绝佳载体。正是因为陈曼生,中国的紫砂文化才得以流传,紫砂壶从此以文人玩物的身分跻身于艺术珍品之列,陈曼生对紫砂业的贡献是别人不可替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于右任、关山月、刘海粟、陈大羽、冯其庸、韩美林、亚明、唐云、启功等现当代的文化名流,都是陈曼生的同道者、后来人。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