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浅谈华夏文化对紫砂壶艺发展的影响

浅谈华夏文化对紫砂壶艺发展的影响

时间:2007-01-24 来源:紫砂之家

高俊

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都是依存民族文化而生成发砚的。紫砂壶艺也不例外。宜兴紫砂壶器始于北宋中期。初创阶断不但工艺粗劣、且无文化气韵,因此只能是盛水煮茶的日用器皿。但是紫砂泥丰富的泥色,良好的可塑性以及高温熔烧下的热稳定性,为紫砂壶器演变成紫砂壶艺提供了基本条件。
元代。壶工运用闭单的铭刻图样装饰壶器。题材十分广泛,日、月、神、鬼。山、水、鸟、兽无所不有。特别是以华夏图腾龙凤标帜制成嘴、把,铆接在壶体上的“龙凤壶”,初步吸收了上古文化的精髓、造型奇特、雍雅大度。具备了收截价值。当时制作比较精细的壶器,大都供士人墨客、达官显贵烹茶赏玩。
真正把宜兴紫砂壶器领入艺术殿堂的是供春供春(亦名供、龚春、龚供春)明弘治正德年间人。宜兴籍四川参政吴颐山的随侍书童。吴颐山入仕前曾寄居宜兴湖滏九里山金沙寺读书作文。供春陪伴左右,耳濡目染,深受影响,故时论文章、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供春见寺曾抟泥为壶,甚觉有趣,日久,渐悟制壶其法,偶发奇想,制作了“树瘿壶”,后称“供春壶”。供春以文人的眼光审视紫砂壶器,第一次运用“师法自然、超越自然”的理实主义创作手法,创制了“树瘿壶”。此壶呈栗色,如古金铁。嘴、把仿树枝弯曲形状,壶体朴雅古茂,酷似百年树瘿。“供春壶”的出现使紫砂壶器在艺术上迈上了一个台阶。由器成艺,开创了“花器”壶艺流派。
同一历史时期。宜兴制壶工匠,借鉴供春以自然物象为第一素材,融入自然思想情感,创制“供春壶”的成功经验。以瓜果、花卉的筋纺和花瓣为基础,创作了瓜、棱、菊花、水仙等茗壶,称之为“筋纹器”与光器、花器并存于世,形成紫砂壶艺的三大主流流派。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民族文化的血脉所在。我国的书法篆刻艺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文字和文字语言的深刻内涵。真、草、隶、篆各具风韵,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书法篆刻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在华夏文化宝库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同时书法篆刻艺术又是其他艺术门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源。紫砂壶艺以其兼容并蓄的艺术涵盖功能,吸取书法篆刻艺术精粹,极大地极高了自身的艺术含量和文化品位。
元末明初,金沙僧寺以指脶为标识,印在所制的茶壶上,别于他人。壶工竞相仿效,一时流行。成为壶器最早的“印章”。明代天启年间,壶器盛行铭刻和署款之风。一般制壶名手无不精通书画篆刻。陈用卿在紫砂大壶上镌刻的“山水一杯水,可清天地心”成为壶铭中的千古名句。陈鸣远的书法造诣、独步紫苑壶界。其款字有晋唐风格,所制壶器多为文人墨客和官宦人家收藏。一些不善落墨的壶工,则请善书者代理壶铭和印铃。有名的书画师陈辰等人就是最早的专门替壶工提刀代镌的书人刻家。从那时开始出现了专业刻字人员,他们把书画装点在壶器上,使之成为壶艺的附属艺术。增强了壶艺存世流传的穿透力。
清乾隆二十三年,邵玉亭所制“荷莲壶”,式度精严,一边饰以堆贴荷莲,一边镌刻乾隆诗句。格调高雅.被遴选人皇宫,成为皇家藏品。由此宜兴紫砂壶器名声大增。一些官宦文士相继加入制壶刻壶行列.出现了一批名人名作促进了紫砂壶艺的发展。
嘉庆年间,溧阳县宰陈鸿寿(号曼生)自创壶式18种,后称“曼生十八式”。绘制成图由制壶名手杨彭年制作。陈曼生在书法篆刻、绘画诗文等方面颇有成就,所刻壶铭皆有神韵。“壶随字贵,字依壶传”。陈曼生在溧阳为官三年,所制壶器不下百把,流传甚广。
咸丰年间许多文人墨客酷好砂壶题款。并把砂壶作为馈赠亲友或同僚的礼品,以致壶价陡升。收藏者也与日俱增。时人称砂壶收藏者为“壶公”。南壶公瞿应绍,上海人,常到宜兴收购茶壶,并在壶体上撰铭、刻文、镌画。北壶公张之洞,同治二年探花.常命下属到宜兴定制壶器,自撰铭文。他们收藏的茶壶,壶底均留有各自的印章,亦文气溢然。
清代中期,宜兴的壶器制作,大体可分普通日用壶和特制工艺壶两大类。普通壶注重其实用功能。并不追求工艺技巧和文化含量。特制壶则在保证其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完善工艺技巧和提高文化韵味。壶器之装饰,集工艺美术大成。交替运用书法、绘画、篆刻、浮雕、贴花、镂空、坭泥、彩釉、搅泥、磨光等手法。因壶而异、择宜而施,形成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紫砂文化。
道光年间,书画家、收藏家朱坚著《壶史》,对紫砂壶器的生成和发展作了论述。而后日本学者奥玄宝收藏中国名壶32件,共中紫砂壶29件。逐一绘成图样,并予评解。编纂《阳羡茗壶图录》刊行于世。由于中外学者为宜兴紫砂壶器著书立说。极大的扩展了紫砂文化的涵盖面。
光绪年间,国内外兴起紫砂收藏热,前代留存下来的“区区藏品,不足以供无尽的取求”。于是仿造古器之风盛行。一些有实力的收藏家专请有名壶工上门制作仿古壶器。历任广东、湖南巡抚的吴大澄。高薪约请名匠黄玉麟依式仿制供春的“树瘿壶”及祖传的钟鼎和古陶器。黄玉麟在吴府深研古器,仿制古壶,艺日进、名益高。他制作的掇球书扁石瓢等铭壶,精气浑成、古意充盈,成为一代宗师。此外金石书画家吴昌硕、任佰年、吴远等名人均参与抟泥制壶、铭文镌画留下千古精品。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壶器销往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英国、法国、秘鲁、智利、墨西哥、意大利等国。程寿珍制作的掇球壶、仿古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俞国良、汪宝洲、范福奎等人制作的传炉,柿壶、东坡提梁壶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工艺博览会上获优秀奖章。紫砂壶艺以其深厚的华夏文化底蕴,独特的工艺技巧,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宜兴紫砂壶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积极培训从艺人员,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素质。一批有实践技能的中青年工艺制作人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和其他大专院枚接受基础理论专业培训,形成了一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重传统又善创新的艺人队伍。为繁荣紫砂文化典定了扎实的基础。
誉满紫苑壶界的任淦庭朱可心、顾景舟、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蒋蓉等老一辈紫砂壶艺大师,皆出身贫寒,但刻苦好学、博闻强记、学识丰厚。他们设计制作的壶艺作品文化底蕴深厚、重气求精,含蓄大度,“等量黄金难易其器”,均系不可多得的传世珍品:成为中外知名收藏家的抢手货。
笔者以为要提高宜兴紫砂壶艺的文化品位,永葆其发展态势。首先要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工艺水平的从艺人员队伍。以人为本方能兴壶艺而流百世。其次从艺人员要善于吸取华夏文化的营养,溶入个人设计理念,继承传统,不断创新。笔者以“范蠡创陶”传说为题材,创作了《古荆壶》,运用变形手法将烟翠条纹点级壶体。似荆条、似水波、似曲径。蕴含浓烈的古陶文化。此壶参加2001年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评比,荣获银奖。以古代兵符为壶饰的《虎帐谈兵》壶被南京市博物馆永久收藏。第三,壶艺创作人员要正视改革开放和中国进人世贸组织的实际情况.坚持紫砂文化的民族性,以其独特的材质、独特的造型、独特的工艺、独特的文化背景,制作出更多更好的壶艺精品,让紫砂壶艺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光辉。(作者单位:宜兴市紫砂工艺厂)
2002年第六期《江南论坛》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