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7-28 来源:紫砂之家
重开的四海壶具博物馆,或许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民间博物馆的艰难与坚持的缩影之一。日前,位于上海嘉定的四海壶具博物馆举行新馆落成典礼,面向公众重新开馆。但数起来,这或许算是这个博物馆第3次“开馆”了。
1992年,位于上海长宁区的四海壶具博物馆通过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注册,正式向社会开放,成为上海地区首家私人博物馆。
对由私人收藏支撑的民间博物馆来说,如何维持博物馆的持续运营,是一个怎么也绕不过去的问题。场地的费用、日常维护的费用,如此种种,都是可能主导民间博物馆存亡兴衰的普遍因素。
1999年,四海壶具博物馆迁往当时尚是一片荒地的嘉定江桥,经过两年的艰难建设,到2001年才重新开馆。2004年,它就在中国收藏家协会、收藏界杂志社等主办的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之一。但此后,用作新馆址的方塔建设一度因资金周转问题停滞,四海壶具博物馆也悄然闭馆多年,直到今年三度重开。
尽管历尽波折,但始终不舍将藏品、也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与世人共享的信念,这或许是中国民间博物馆最大的坚持所在。与许多其他民间博物馆相比,四海壶具博物馆的“幸运”在于,馆主许四海既是紫砂壶收藏家,也是盛名在外的制壶名家。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顾问汪寅仙说,许四海集紫砂收藏与制作于一身,以超出单纯从业者的前瞻眼光,通过博物馆展览的形式,挖掘、呈现紫砂的历史文化,凭一己之力为紫砂工艺的交流建设平台,令人敬佩。
而用许四海的话来说,他所走的只是一条“以壶养壶”的道路。他将紫砂壶视作传承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一环,由最初的爱好收藏紫砂壶,到后来将之视为一生的“专业”,自1984年专门赴江苏宜兴学习制作紫砂壶开始,不断摸索紫砂制作工艺,终于自成风格,获得紫砂业界与收藏界认可。通过制作、出售紫砂壶,许四海“靠手艺维持博物馆”,坚持着他发扬紫砂工艺创作、助力茶文化复兴的梦想。
对这位从荒地上耕耘立基的“馆主”而言,紫砂早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私人收藏玩味的爱好,而成了一种责任、一种执著。或许正是这种坚韧的信念,在支撑着包括四海壶具博物馆在内的民间博物馆们,此伏彼起,生生不息。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