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古瓷梨形壶的历史知识

古瓷梨形壶的历史知识

时间:2014-07-28 来源:紫砂之家

  古陶瓷中的梨形壶,一般被认为是从元代才开始出现的造型。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认为,“梨式壶,壶式之一,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因形状似梨而得名”。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也说:“梨壶——因造型类似梨而得名。元代始烧造,其后历明、清两代,经久不衰。”但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增多,这一观点现在需要加以修正和补充。事实上,古陶瓷中的梨形壶早在五代时就已出现,宋、金时期北方和南方瓷窑均有烧制。

  五代时期的梨形壶在四川邛崃十方堂窑和陕西五代黄堡窑中均有发现。在邛崃十方堂窑址发掘报告中,定名为A型I式、A型Ⅰ式、A型Ⅱ式、A型Ⅲ式、B型I式的壶,从形制上看均与明清时期的梨形壶极为相似。发掘报告中将A型壶的特征描述为圆锥形腹,弓形柄,曲流,口为喇叭形口、敛口或敞口,但从总体造型而言,壶身更似梨形。B型I式壶在报告中称为瓜棱壶,壶身呈八棱瓜瓣形,弓柄,曲流,饼足,但从总体造型看,壶身也似梨形。根据考古发掘地层中出土的“乾德六年”、“明德三年”、“广政元年”、“广政四年”、“广政十一年”等纪年铭文,这些梨形壶的年代为五代至北宋早期。

  除窑址发掘外,四川民间收藏所见此类梨形壶也有相当数量。器物年代从五代延续至宋代,窑口有邛窑和属于邛窑系的都江堰玉堂窑、成都琉璃厂窑,以及四川广元窑、乐山西坝窑、重庆涂山窑等。四川地区不同窑口的梨形壶,虽然在胎、釉方面存在差别,但其基本造型却是大体一致的。

 

  邛窑梨形壶的釉色有青绿、青黄、乳浊绿釉、乳浊月白等釉色,有的有点彩装饰。玉堂窑梨形壶的釉色多为乳浊绿釉。琉璃厂窑梨形壶的釉色多为酱色或酱褐色,有的有线条装饰。邛窑及邛窑系诸窑梨形壶的基本形制为梨形身,弓形柄,曲流。壶身矮胖圆润者,腹部多作瓜棱形,口部为敛口下凹,口部有带钮小盖(有的遗失),柄为弓形或略弯曲呈耳状,柄部高出壶口较多,流的弯曲幅度略大,长度略短,底足多为饼足。此类形制的梨形壶年代较早,多为五代或宋早期。壶身修长瘦削者,上腹斜收,敛口,钮盖(有的遗失),弓形柄略高于壶口或与壶口大致齐平,流的弯曲幅度略小(有的曲斜),流较长,底为饼足或平底。此类形制的梨形壶年代略晚,年代为宋代。

  广元窑的梨形壶,目前所见均为绿釉,壶身为梨形,瓜棱腹,壶身修长,上腹斜收,弓形柄高出壶口,敛口,流于贴于壶身处弯折后斜直向前,流较长,底为平底内凹。

  西坝窑的梨形壶,釉色多为黑褐、酱褐色,有窑变花釉、白色凸线条、玳瑁等装饰。基本形制为梨形壶身,上腹斜收,敛口,带盖(有的遗失),弓形柄,曲流,流有长短之分。有趣的是,西坝窑中还有一种倒流壶,壶身也似梨形,与常见梨形壶的不同之处在于壶口封闭,注液孔位于壶底中央。如果仅从造型而言,也可视为一种特殊的梨形壶。

  重庆涂山窑的梨形壶,均为黑釉瓷,有的有线条装饰。壶身为梨形,壶身修长,上腹斜收,敛口,弓形柄大致与壶口齐平,流较长,微曲,斜直向上,流口一般低于壶口。

 

  五代黄堡窑(耀州窑)遗址出土的梨形壶,通体施青釉,釉色呈青色或青绿色。在窑址发掘报告中定名为C型壶,分为Ⅰ、Ⅱ、Ⅲ式,基本特征为“小口,短颈,瓜棱腹,圈足”,各式的壶身高矮,流的长短,略有不同。此类壶虽然称为瓜棱壶,但其造型也似梨形。关于此类壶的造型演变,发掘报告认为“其变化规律是瓜棱长腹逐渐变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五代黄堡窑址》第68-69、276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出版)。笔者认为,其演变趋势应是,壶身由矮胖向瘦高发展,流由短变长。

  宋代耀州窑遗址出土的梨形壶,在考古报告中定名为C型壶,基本特征为“腹呈鸭梨状下垂形,大圈足”。共出土两件,均施青釉,一件口及把手残,长弯流,釉下刻池塘荷叶与把莲纹。另一件仅残存口腹部分,平口,鸭梨腹。两件相对照可复原其完整造型。

  金代耀州窑梨形壶,出土器有陕西耀县出土的青釉梨形壶,梨形长腹,小口内敛,扁圆形把手,长曲流,圈足。传世品见有青釉刻花梨形壶,梨形腹,小口,小盖,弓形柄,流弯折,较短,圈足。壶口、肩、腹饰弦纹,将壶身分为两段,上部刻覆莲纹,下部刻钱纹。

  宋代定窑梨形壶,如北京海淀区南辛庄出土的白釉瓜棱壶,瓜棱腹,曲柄,短曲流,束颈,小口,花盖,虽然口部与常见的梨形壶有差异,但总体造型似梨形。此外,金代钧窑也烧制梨形壶。2006至2008年发掘的河南叶县文集遗址,出土有一件钧窑天青釉梨形壶(发掘者称为“注子”),壶身呈梨形,瓜棱腹,小口内敛,短曲流,耳形柄。

  元明清时期,梨形壶成为景德镇窑的常见器型,基本形制特征为梨形身,宝顶盖,长曲流,弓形柄,圈足。依据时代不同,分别有影青、青花、白釉、酱釉、蓝釉、红釉、乌金釉、洒蓝、五彩、粉彩等釉色品种。关于元明清时期的梨形壶形制演变,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已有详细论述,并附有造型演变示意图,可作为分期断代标准(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第24-25页,紫禁城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93年出版)。

 

  关于梨形壶的用途,据器物的形制和大小分析,主要是用作酒壶和水注。经粗略统计,五代、宋、金时期的梨形壶,高度普遍在11~15厘米左右,少数较高者在18~20厘米,器物的大小与形制刚好适合盛酒,同时往杯、碗中倾倒酒液也极为方便。此外,有少量小型梨形壶的高度在6~8厘米左右,如前文所述邛崃十方堂窑址发掘报告中,定名为A型Ⅰ式、Ⅱ式、Ⅲ式的壶,此类造型应是文房中使用的水注。

  梨形壶的出现,与五代、宋、金时期的器物造型流行模仿瓜果、花瓣造型的时代审美情趣有关。除瓷器外,在宋代银器中也见有梨形壶。1959年四川德阳市孝泉镇清真寺出土一件宋代银梨形壶,壶身似梨形,瓜棱腹,荷叶形盖,弓形柄,曲长流。从梨形壶的烧造和使用情况来看,以四川地区最为普遍,这可能与五代、两宋时期四川酒文化发达,因而对酒具的需求较大有关。与四川邻近的陕西耀州窑虽然在五代、宋、金时期也烧造梨形壶,但出土及传世数量远较四川地区为少,耀州窑烧制梨形壶是否受到四川瓷窑的影响,或反之,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有趣问题。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