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紫砂陶与茶及茶文化随想-吴鸣

紫砂陶与茶及茶文化随想-吴鸣

时间:2007-01-20 来源:紫砂之家

「前 言」


紫砂至今已发展成闻名世界,独秀于陶瓷之林的一个艺术门类。以壶为主体的紫砂陶的发展与兴起同茶以及茶文化发展密切相联。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茶文化的发展就难有紫砂今日之盛。茶文化带动了紫砂壶的发展,壶主导、影响、兴旺了整个紫砂行业。值得注意的是,壶在客观上是应顺了茶文化的某些需要,但也显现了自身独特价值;既依赖于茶而游离于茶,又发展了茶文化,它有自己的审美特点。因为紫砂除了壶类外,还有雕塑、瓶盆、文餐具、壁画饰物等其它门类产品,它们与壶同时构成了紫砂的内容。更主要的是紫砂是陶瓷的一个分枝,它体现的是陶瓷的本质与审美,它与茶文化的联系只是内容的外延。紫砂壶因材质、功用等特点成为极佳的、少有匹敌的饮茶器具,既与茶密切联系,又独立生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现代思潮、现代艺术 渗透、影响,文化含量加大了,使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崭新、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局面,形成了空前的高潮。它的将与茶文化继续着密切联系,互相作用、互相支持、互相影响,同时将按整个社会文化及自身的轨迹发展。


「砂壶的出现是应顺了茶及茶文化的发展」


聚蚊金谷任荤膻,煮茗留人也自贤;
三百小团阳羡月,寻常新汲惠山泉。
星飞白石童敲火,烟出青林鹤上天;
午梦觉来汤欲沸,松风初响竹炉边。
茶,初起自用,菜用。“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秦汉以降,始为饮料。从上流社会的稀有饮物逐渐演绎成寻常普通百姓的饮料,这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制茶方式及饮用方式的不段改变,饮茶器具亦在不断改变。当饮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形式时,其审美的变化亦对各个阶段的茶具有了的要求。茶壶形式的出现正是应顺了大背景上说,由于紫砂本身的特点与上述要求的吻合,导致了砂壶的兴盛。
随着历代文人士大夫,官僚推尚,饮茶之风日盛。文人相聚,吟诗作画,僧道功课,修身养性,都以茶为助。至唐代饮茶已遍及民众生活,同时与文学、艺术及民俗的联系日益密切,文化涵量不断增大,因之就产生了与之相关的文化——茶文化:茶道、茶画、茶诗文等。它一方面对中国其它文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渗透各个领域,一方面又在不断丰富发展着自身。对人类的物质、精神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有益健康,怡神修身,既成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亦为精神生活所不可缺。特别是文士僧道为代表的特殊要求,饮茶融入了越来越多的审美内容,导致了茶文化较大的发展。陆羽《茶经》的出现,卢仝饮茶七碗歌,宋代的斗茶,都同人民生活及茶文化发展分不开。
唐宋前饮茶为煎煮,至元明变为泡,因而对茶具又有了新的要求。由于紫砂的吸水率、排气率适合,用来泡茶色、香、味俱全,砂壶因此得以普及发展。“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砂壶既适用且美,除了独到的形制,还在于它的独特材质、肌理、色泽,自然朴素、内涵丰富。另外在泡茶人不断摩挲,把玩过程中,壶的物理变化与人的情感交流,又能产产生特殊的审美愉悦,这是一般器具所不具备的,故越来越受欢迎。

「紫砂因壶实用而兴,亦实用受限,皆与茶有关」


至明代,因泡茶及壶风行导致砂壶兴盛。“茶壶”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客观上由于“时尚壶,主观上由于砂壶的“宜注”。实用性强品质高雅,导致砂壶风行至今。期间虽几经衰落,然逢盛世则复高潮迭起,今天更是繁盛无前。
砂壶盛衰在依附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同时,又依附于茶及茶文化。“泡茶”这个实用的先决条件规约了壶的形式:流、盖、把、钮的宜注功能,使制作者只能局限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相对限制了个性的体现。约定成俗的审美、评判方式的形成,都是以此为基础,因而它的创作构成了厚厚的传统意味及规范。由于过分强调实用,加之传统艺人文化底蕴的薄弱和理论研究的薄弱,使作为一个陶瓷门类的紫砂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导致了创作的局限性及对整个紫砂认识、评价的部分偏颇、误导。至今这个影响仍相当明显,在多种场合都存在一些类似的议论,甚至是“权威性”的。这与“饮茶”相关,亦有文化视野的因素。它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起到了一些负面作用。茶文化于壶,有得亦有失。
由于强调实用功能,砂壶是作为流通商品以市场形式出现的,市场是它生存发展的基础、依靠。为满足市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俗”性、“匠”气。许多作品在体现民众喜闻乐见形式的同时,忽视了个性、人格的张扬,束缚了创新。这些习惯久而久之成为传统,传统越来越厚,形成了权威。有关创作、导向、研究、评判都在它的影响之下,利与弊皆由此而生。
作为紫砂主体的壶类因茶而生,根据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组成了茶文化的一部分。反过来又提高了茶文化的审美层次,丰富恶劣它的内涵,促进了它的发展,这是由壶的形式特点决定的。而壶的价值除了“饮茶”以外,还有属于自身独立的本质特征:如陶瓷的品质,独特的审美,创作者的思维、个性、认识等。它同其它门类塑、瓶、盆、文餐具等组成紫砂这个陶瓷艺术的特殊家属,体现出了自身价值,这种价值不是其它许多东西所能形容的。



「紫砂与茶文化是亲家,壶是姻纽」


紫砂应按自身规律发展,而现代陶艺形式的影响与绒融入又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紫砂与茶文化关仪密切,是亲戚但不是直接的血缘关系,也不是一种从属关系,虽在某种程度上显现了这种含义。它们是互依互补的。弄清这种关系,有助紫砂自身的发展。人们一直在自觉不自觉地将两者倾向为一种从属关系,实际是一个谬论。原因很简单:茶 茶文化壶,壶因茶生,因泡茶而从属于茶,实用因素是关键,故直至今日,正统的紫砂审美还是以实用为主,因壶的辉煌而湮没了其他么类。壶的法则也就成了主要衡量准则,其它要素如艺等则变得次要甚至可有可无,虽在紫砂历史上不乏壶以外有价值的作品,这些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要泡茶须适用,加之整体上从业者文化受限,缺少深层思考,重技而忽略了艺。半封闭的狭隘思维方式,导致创造能力的限制,也是重要原因。虽然历史上有文人参与并产生过深远影响,但未能成为制作这的主动行为及形成创作观念的根本变革。就是在今天紫砂创作最旺盛,思维最活跃,投入任人物最多,研究层次最为高深之时,一些言论、准则、导象还是以此种思维为滥觞。这种看法并非全然没有道理,尤其是尺量壶时,但将它去涵盖整个紫砂,未免偏颇,有误导。对大部分的作者的饿负面影响难以估量,前人始料未及,今人也未多作思考。其根本原因是长期缺乏上升到理论的研究和引导,即使有类似思考也一时难为大部分人所接受,传统实在太深。
这是忧言。实际上紫砂已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它的丰富造型、人文内涵、优良材质,制作语言使其它陶瓷难以与之比肩,令世界瞩目,亦促进了茶文化层次的提高。饮茶面对这样优美的器具确实是享受。这是它的价值所在,迷人之处,尤其近十年来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创作者文化层次的普遍提高,大量文化人、艺术家的参与,现代陶艺形式的介入,更使它的优点得到展示、发挥,更增加了它的魅力。紫砂创作无论内容、形式、层次都有了很大发展,涵量越来越大,道路越走越宽,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紫砂本质及价值。
当前紫砂繁盛局面的出现有其社会背景。作为工艺美术有着古老传统的紫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现代陶艺的冲击和影响。现代陶艺的强调自我,注重形式,它的出现充实、发展了传统紫砂,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现代审美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实用,特别是作为艺术创作的体验甚至更注重其它:诸如形式、内涵、艺术性、文化性等。即使同样作壶,出发点不同也可导致审美本质的区别。传统壶作以实用为主,为目的,其它一切从属。现代陶艺形式的壶,虽一定程度上或者与传统壶同样注重实用功能,但也只是为了适应实用而非目的,而偏重于传达作者的主观审美及认识,题材只是媒介。况除壶外,紫砂还有许多形式及品种,他们的审美又当别论。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紫砂本身形象品牌的树立并非仅靠实用性,而是透过它或无需透过它所传达出来的审美感受,审美愉悦,即艺术性,这是最根本的。人们完全可以强调使用功能,但以此作唯一审美标准,就会影响整个紫砂大局的发展。
假如紫砂想赢得更为广阔,宽松的发展境地,取得更亮丽的前景,就需要重新思考,理清一些问题。传统、实用要重视,而更应重视艺术,不能忽视自身的审美特征,艺术形象才使立身之本。现在国内外有很多规范实用的茶具行业,但就其形象而言与紫砂难同日而语,原因就在于此,同时要加强从业者的问哈修养,避免盲目崇拜,人云亦云,放宽视野,寻求个人风格,提高作品层次。还要加强理论研究,以期切合实际的评判机制,避免那种是似而非,自圆其说的误导,将创作引向健康轨道。紫砂理论的困惑在于:真正搞理论的不愿或不能进入圈内,多有隔靴搔痒之感,难以抓住关节。而紫砂从业者大多属工作总结式层次,不易从本质理论上认识,缺乏高度。其他业者、爱好者等,他们的知识往往来自于耳朵及市场,可能是泥砂俱含,不易把握大局。理论滞后延缓了紫砂创作层次的提高和发展,这是紫砂今后的一发课题。
从各方面来看,整个紫砂无论是创作研究,社会影响,多种艺术的交融,书籍传媒等盛况空前,并将有更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还需要多方面的巨大努力。它将继续同茶文化及其其它相关文化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时又在按自身规律发展。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