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7-14 来源:紫砂之家
“工夫茶”与“功夫茶”读音相同,容易误将“工夫茶”与“功夫茶”混为一谈,实际上茶界对此有不同的定义,工夫茶与功夫茶两词各有所指,不能混为一谈。
一般意义上,工夫茶指茶叶制作之精良,下的工夫十分深刻,故名工夫茶,属红茶类,其品质优异者,如祁红工夫、闽红工夫等;功夫茶是茶饮的一种,由于煮制和啜饮时太讲究,费功夫而得名。所以,此“功夫”非彼“工夫”。
一、“工夫茶”之由来
“工夫茶”即是精制红茶的一种。由于初制、精制过程中加工十分精细,下的工夫十分深刻,故名工夫茶,属红茶类。
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清僧释超全,布衣,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结缘。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说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这里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清人刘埥,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县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且为较珍贵之茶。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
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如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红工夫、宜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二、“功夫茶”之由来
“功夫茶”是茶饮的一种,由于煮制和啜饮时太讲究,费功夫而得名,功夫茶盛行于闽南的云霄、漳州、东山、厦门和广东的潮州、汕头等地,经久不衰。
最早记载品饮功夫茶文字,是清·乾隆二十七年的《龙溪县志》中《风俗》篇记载,“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日至,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壶,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琯溪之蒲,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泉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这篇短文从茶叶、茶具到择水,火候,与闽南粤东的功夫茶十分接近。
近代著名文人梁实秋在《喝茶》中写道:“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于工夫茶(指茶名),这茶具有解酒之功,如嚼橄榄,舌根微涩,好象越喝越渴,欲罢不能”。功夫茶的艺术,全在烹法。茶叶的精选(乌龙茶为主)茶具的精美(紫砂壶为上)水质的优良,活火的用料,烹茶的技艺。都含“功夫”之精到。在饮功夫茶之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套精美茶具。每逢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便冲泡功夫茶,显得亲切融洽,充满敬爱和谐的文化意境。凡是饮过功夫茶者无不赞不绝口,留着美好的回忆;这就是功夫茶的功夫。
“功夫茶”的泡饮技艺经发展、完善,程序虽繁复,却富涵文化,因而为饮者效仿、沿用。如今的武夷茶艺、闽式功夫茶、台湾功夫茶茶艺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挖掘、深化而来的,已成了闽、粤、台的饮茶艺术。近几年来功夫茶艺已向中国北方传播,为北国饮者赏识。
因此“工夫”多用于表达费时耗力之事,而“功夫”则多用于强调本领、素养、造诣之事。“工夫茶”指茶叶需历经繁杂的多道工序精细制作,才能成为其品质优良的好茶。而“功夫茶”则指一种极为讲究技巧的泡茶技法。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