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01-10 来源:紫砂之家
汽车在宜兴通往丁蜀镇的大道上奔驰,不经意中已弯迸一条小路,停在一排略
显陈旧的宿舍群前。下车后步行,顺着向导的手指望去,但见一座方方正正的砖色
两层楼房傲然挺立在小河边,与两幢雕梁画栋的新楼遥遥相对,别有一番质朴和清幽。
举世闻名的紫砂工艺大师顾景舟,就住在这幢既不华丽又不显眼的建筑物里。
进了门,恭恭敬敬地向顾老递上名片,七十八岁的老人用不着借助眼镜,已将上面
一行行小字收于眼底。眼力之好,令人惊叹。
听说我们是来自香港的客人,顾景舟的思绪一下飞到千里之外,他回忆道,曾
三次访问香港,一次是参加香港第六届艺术节,八五年接受香港两家电视台访问,
八九年赴港出席宜兴紫砂大展,这两年由于健康欠佳,已少出远门了。
生命不息 创作不止
今年春天长,雨水多,顾景舟的老年肺气肿未有好转,上下楼梯,常常上气不
接下气,好一阵才平静下来。他感叹道,人太出名不好,虽然倍受社会尊重,然而
到了这一把年纪,太多的应酬、社交,着实吃不消。
对于海外有谓顾景舟年纪大了,不能再制壶的传言,他一笑置之。在他看来,
一个艺术工作者,生命不息,当创作不止。晚年自已可以相信自己、告慰自己的
是,走路毋需楞杖,手写蝇头小楷不颤不闪,二百五十度的近视眼镜十五年不变。
顾景舟自信地说,年轻时创作的最精致的茶壶,现在仍然可以手下出活。
每年制作三五把壶,顾景舟不在话下,为参加第三届宜兴国际陶艺节,顾景舟
赶制了两件作品,其一是提璧壶。顾老说,只要到陶艺节上去看一看,顾景舟不能
做壶的传言即可不攻自破。今年陶艺节还首次举办紫砂文化国际研讨会,顾景舟到
会上与港澳台及中国大陆各地紫砂专家欢聚,会老朋友,交新朋友。
承先启后 发扬光大
有人将顾景舟誉为陶都宜兴"市宝",也有人撰文称他为"国宝"。顾景舟风
趣地说:"我怎么可以和大熊猫相提并论?"他觉得宜兴有光辉灿烂的紫砂历史,
他自己仅是无数紫砂艺术继承者之一,在现代紫砂热潮中,出一把力而已。
凭一生体味,顾景舟觉得明代中期至今的紫砂艺术可以像书法、绘画艺术一
样,分为神品、极品、精品、能品。明代时大彬、陈用卿,清朝陈鸣远,作品造型
完整、枝术高超,臻于胜境,他们将紫砂技术发扬光大,并与中国文化艺术结合起
来,他们的代表作,应尊为神品。
事实上,紫砂的发展与中国传统茶文化分不开,紫砂艺术的创始人与当时的文
人雅士陈继儒、王士贞等交往颇深。清代陈曼生承前启后,"曼生壶"就是紫砂艺
术与诗书画艺术的结合品,即便技艺有所不足,若是真作,可称为极品。
虚怀若谷 大师风范
顾景舟坦言,历史上紫砂仿古之作不少,他自己亦有一段时间专门仿古,虽然
壶形依旧,随着社会迸步,技艺上则超越前人,东西是假的,但是质量是好的,堪
称精品。而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今人制作的高档的紫砂茶具,则为能品。
顾景舟将自已与紫砂为伴的生涯总结为少年仿、中年创、晚年变三步曲。他
说,书法亦是如此,只有早年下苦功临碑临帖,才有中年吸收百家之长,形成个人
风格,才会有晚年炉火纯青的成熟时期。
顾景舟对于自己晚年作品不愿多作评论,他觉得应留待外人、后人去鉴别,他
给自己的评语仅是一定素养,达到一定水平。虚怀若谷,更显大师风范。
钟蕴晴
发表于1992年6月28日香港《大公报》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