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4-23 来源:紫砂之家
潮州泥壶
潮州红泥茶壶可塑性有待提高 烧成率也极低
加点宜兴紫砂 添点潮州文化
“虽然使用了宜兴紫砂制壶,但我的茶壶还是潮州而不是宜兴的”,潮州知名陶瓷工艺师谢华将紫砂使用在潮州传统的红泥茶壶工艺上,力争能将商品化的潮州茶壶工艺引向作品化。在他看来,潮州的茶壶生产的突破处是材质和造型——这完全有望在未来10年中实现。
作品:瓜蝶绵绵
谢华生于制壶世家。在1985年时,年仅十余岁的谢华就开始制壶生涯。潮州茶壶自清代就开始,主要是红泥茶壶,历来也有多名大师出现。但由于潮州茶壶多用于冲泡功夫茶,实用性强,因此并未强调其艺术性;加上纯粹使用红泥,其可塑性差;因为泥的可塑性差,烧成率也极低。
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潮州红泥茶壶工艺随着产业化发展兴盛起来,谢华也因此赚到了一桶“金”。然而,当他接触了来自东南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收藏者后,他才有新的领悟:潮州红泥茶壶仅仅是商品,价值永远不可能很高;只有被收藏者青睐的艺术品才可能有价值不断上升的可能。被这些收藏者青睐的就是宜兴紫砂壶。
曾搬回几吨紫砂进行研究
此后,谢华几度到宜兴学习,甚至从宜兴搬回几吨紫砂进行试验。他了解到,潮州红泥茶壶的缺陷在于全为纯泥,而宜兴紫砂中有10%~15%为泥土,透气性强、工艺难度大、制作时间长,另外,其可塑性强,且可在表面进行工艺创作。
另外,经过亲身体验他才了解到,市场上流传的许多关于紫砂的知识是错误的,如部分收藏者认为壶面越光滑越好,有的认为要在表面划火柴来确定壶的优劣,经过几年的学习,加上与古董商人的交往,他逐渐练就了一双鉴定和鉴赏紫砂壶的“毒眼”。
1995年,他开始紫砂壶的创作。他把潮州茶壶上传统的手拉坯工艺运用在紫砂壶上,还把潮州文化作为紫砂壶的题材。如今年在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获得金奖的“广济壶”,就是把潮州著名的广济桥(即湘子桥)缩小后完整地嵌在一把手拉壶上。
他认为,应该努力把紫砂应用在潮州茶壶工艺上,发展新的潮州茶壶,变商品为藏品,适应市场不断升级的需求。谢华认为潮州泥壶的工艺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未来必须从造型和材质上进行突破。对此他充满信心,因为许多制壶者已经开始结合宜兴紫砂的特征,进行试验和配制;而茶壶工艺后继有人,特别是一些科班出身的年轻人逐渐进入这一行。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